有些人觉得读“世界名著”只是附庸风雅,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惊世之作放到现在来看未必有多发人深省,反而还可能会显得情节老套烂俗。
《简`爱》就是这样一本在网上颇受争议的世界名著。它的名气很大,但讲的却是一个不复杂的爱情故事。
这不禁让人想问:这本书能在百年之后依然有人推崇的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它出版的时间够早,所以拥有时代的滤镜吗?除去略显玛丽苏的情节,我还能从这本书中读到些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得出的答案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历经时间的洗礼依旧经久不衰,是因为它表达出了一个受到一代又一代人认可的爱情观,不是“为爱赴汤蹈火”,而是“爱要有底线,就像欲望要有尽头,自由要有边界一样。”
从小父母双亡,被寄养在舅母家的女孩简·爱,童年受尽了舅母全家的歧视和冷落,之后又被送入条件艰苦、规矩森严的寄宿制学校,但她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不仅活了下来,还完成了学业。
离开学校后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并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互生情愫,就在他们决定举行婚礼的那天,简·爱发现原来罗切斯特结过婚,有一个已经疯了的妻子还活在世上。痛苦的简·爱没有接受罗切斯特的挽留,绝然地离开了。
在经过一段艰难的流浪后,她意外遇到了她的表兄妹圣·约翰一家,并得到了她叔父留给她的一笔遗产。在拒绝了人很优秀但她并不爱的表兄圣·约翰的求婚后,她回到了此时已经死了妻子而且在大火中残疾瞎眼的罗切斯特身边。
尽管简·爱苍白瘦小,不漂亮,性格也有点拧巴,但在她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后决然离开的那一刻,她在我眼中是如此的充满魅力。
她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没有在炙热的爱情和优渥的物质生活面前迷失自己,从而丢掉了尊严和原则。在她的心中,她非常清醒且坚定地认为爱情的前提是平等和尊重,所以她决不能当情妇。这是我最欣赏她的地方。
也许有人认为罗切斯特的妻子已经疯了而且一直被藏在桑菲尔德庄园不为外人所知,好像有没有这个人并不影响实际生活,重要的是她很爱罗切斯特,罗切斯特也很爱她(不然不会宁可犯重婚罪也要和她举行婚礼),她不应该一走了之,留下罗切斯特独自伤心。
对此我想说,如果简·爱假装疯妻子不存在,不离开罗切斯特,那就等于是屈从了罗切斯特的价值观,放弃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显然一开始罗切斯特是不觉得自己隐藏起疯妻子另找真爱是有错的,虽然他后来悔悟,在大火中极力救妻子并且付出了瞎眼残疾的代价)如果连这种原则性的事都选择退让,那她在这段关系里还有什么能坚持的呢?
只能是一步妥协,步步妥协,最后完全沦为罗切斯特的附属品。而我们都知道,对于附属品,旧了,不喜欢了,随时都可以扔掉换新的,就像罗切斯特对待他以前的情妇们那样,拿钱打发了她们,后来谈论起她们来尽是轻蔑。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为了和心中所谓的真爱在一起,放弃事业、放弃理想、放弃自己的一切喜好,可在没有底线地满足了对方的要求后,往往并不能换来男神/女神的珍惜。
一个人只有先自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才会有人真正的爱你。
当然不得不说,《简`爱》的结局太理想化,简·爱本人也不是那种强大的女王式人物。这和创造她的,这本小说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自己的经历有关。
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夏洛蒂·勃朗特不仅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到了《简`爱》中,也把自己在现实中求而不得的期盼加给了简·爱,这注定了简·爱会带有一份苦情,缺少一份洒脱。这只能说是她的特点,不能说是她的缺陷。
反而普普通通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简·爱,因为我们很多人像她一样没有美貌和金钱,也没有那么自信。我们太容易在爱情里迷失,太容易不自觉地变得卑微起来。
所以当面对不那么一帆风顺的命运,面对没能从小在爱中长大的那一份失落时,我们要像简·爱一样“自己在乎自己。越是孤单,越是无亲无友,越是无依无靠,就越是要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