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2.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
3.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4.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帆起航,驶向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5.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不在于构思的统一,不在于对人物的雕琢,以及其他等等,而在于作者本人的明确和坚定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渗透整个作品。
6.其实,这么大规模的作品,哪个高手在开头就大做文章?瞧瞧大师们,他们一开始的叙述是多么平静。只有平庸之辈才在开头就堆满华丽。记着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这应该是一个原则。
7.每晚读几页,等于和这位最敬仰的老人进行一次对话。不断在他的伟大思想中印证和理解自己的许多迷惑和体验,在他那里寻找回答精神问题的答案,寻找鼓舞勇气的力量。
8.哲学的断定是一回事,艺术的感受是另一回事。艺术家的感受中可能包含哲学家的判定,但哲学家的判定未见得包含艺术家的感受。理性与感情的冲突,也正构成了艺术永恒的主题。
9.政治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可以理性地直接面对“问题”,而作家艺术家面对的却是其间活生生的人和人的感情世界。
10.而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中不同人的生活到底怎样,这正是文学应该探求的。
11.我们会发现十恶不赦的坏蛋不是很多,但“完人”几乎没有。这就是实际生活中的人。他们不可能超越历史、社会现实和个人的种种局限。
12.作家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现实眼光的评估,还要经受历史眼光的审视。
13.一个人要是停留在自己的历史中而不再前行,那是极为可悲的。但是,自己的历史同样应该总结——只有严肃地总结过去,才有可能更好诶走向未来。
14.一部好的作品应该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留下宽阔的思考余地,作家没有那么高明,作家的任务就是把生活摆到你的面前,有些结论性的东西要你去补充,要你进行再创作。
文学不是开药方,而是给读者展现一种具体生活,经过时间的考验,读者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些生活做出结论。
15.文学是反映人物的。人物世界是复杂的,没有一个人是透明的。
16.作家不要附庸,要有自己完整的思考,这种思考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17.一般的读者要读故事,读曲折离奇的故事,而高层次的读者绝不满足于听故事,而要求读生活。故事完整而其他一切方面都乏味的小说,读过就忘。
有的小说,看似故事很吸引人,但随时都让人疑窦突生:生活是这样吗?这可能吗?作者只有设身处地,让人信服,才谈得上让人接受,让人感动。好的长篇小说,看似“无事”,实际上处处闪烁着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小说不能靠事件去冲击。
18.有的小说缺乏生活的真诚感,只是为写而写;有的虽然具备真诚,却不能通过艺术特别是语言的品味达到。
尽管描写是平静的,但内心充满了暴风骤雨。把读者引进心灵深处,这才是一个真正博大的世界。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座无边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