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79岁的著名作家琼瑶首次在脸书发声,以一封名为《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的信件向世人公布了自己对“身后事”的安排。琼瑶将这举动称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她在信中明确提出不动手术、不进加护病房、不插管,要求“安乐死”并且殓葬之事一切从简,她还透露自己现在正与孙女共同构思新书,她还要继续“燃烧”自己,颇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气概。
琼瑶是华人言情圈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以浩如烟海、卷轶浩繁的等身著作影响了几个时代。一辈子几乎写遍爱情故事的她,有着似水柔情,却在面临死生大事时表现出异常的坚决。历经人世沧桑、悲欢离合之后,她选择坦然而笃定地迎接人生的终点。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情劫难渡,生死难舍。中国人对死亡一直都是讳莫如深的。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往往更愿意把死亡看作是新人生的开端。这从“羽化登仙”、“驾返瑶池”之类的死亡替代称谓上便可见一斑。如若不是猝然遭遇死亡威胁,我们对死亡一直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说是自欺欺人也好,说是贪生怕死也罢,中国传统里对“生”的重视,对“死”的忌惮也许早已融入我们的骨血,成为了我们的基因了吧。
“好死不如赖活着”,对死亡的恐惧和抵触,几乎所有人都不能免俗。2013年9月,曾担任Google微软全球副总裁,后辞职创办新工厂的科技界大拿李开复宣布自己罹患淋巴癌。当时他刚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世界的百大人物”之一,然而领奖回来没几个月,他就发现自己生病了。“病中赤裸裸地暴露在病痛的风暴中,再大的影响力、再高的知名度都帮不了忙。”这场无妄之灾一夕之间就颠覆了李开复既定的人生规划。为了治疗,他曾经试过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法子:喝过姜水、喝过大量果蔬汁、还曾兴师动众地让人接了一根管子从一楼花园直通他家窗户以“接地气”……这些方法是否真正大有效用尚且不论,但从这阵势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李开复这样的人生赢家在生死面前与普罗大众是别无二致的。
贪生怕死乃人之本性,连李开复这样冷静、客观的人都有了“病急乱投医”的嫌疑,那些逢庙拜佛、遇观烧香的人就更应该被理解、被同情。死生,人之大事也。鲜有人能在死亡面前临危不惧。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铠甲,死亡就是人类的软肋。当一个人的生命进程有了遽然而止的危险时,任何的慌乱、无助乃至迷茫、痛苦都是值得原谅的。就连煊赫权势加持下的秦皇汉武、唐太宗都不免为了长生不老大费周章炼制丹药,芸芸众生又如何能够轻易地将生死置之度外?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当死亡在疯狂地攻城略地时,人类的脆弱便表露无遗。当死亡日益迫近,人类的恐慌也就无法掩藏。凤凰尚需淬火,死亡也是一道试炼。正如琼瑶遗书中所说:“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很多时候,火烧眉毛之时,我们才会真正以端正的态度去思考、反省。当死亡势如破竹之时,我们不妨利用好这段时间去思考生的意义。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正当盛年时遭遇了一场意外成为了残疾人,最初那几年他几乎天天去地坛,仰望暮色苍茫,思考自己的人生。他抑郁、暴躁、不甘心,却无法应对那一道道催命的符咒。过了好几年,病痛日增,他却终于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个事实。”被不幸纠缠不休时,以一种自省、达观的态度,以一种圆滑通融的精神去与命运和解,这样的人生难道会失败吗?有一种死亡,叫做虽死犹生。
然而李开复、史铁生也都是在命运的威逼之下才不得不坐下来与之谈判,与他们相比,琼瑶的未雨绸缪更有一种难得的从容。我们,一生下来就在不断朝着死亡靠近。既然死亡无论如何不可避免,又为何要费尽心机一再拖延?这当然不是说人在面对死亡时必须要束手就擒,在面对可以抵抗甚至战胜的威胁时,我们是应该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但这必须以自己的尊严、人格的完整为前提。当代,有太多病人无法自理、无法表达甚或因为护理人员的轻慢成为无助的“傀儡”,人格被践踏的痛苦让很多人都觉得生不如死。与其将来被人决定,不如自己做好命运的抉择,好歹这是遵从自己的本心的。
人这一辈子,本来就是向死而生。生要活得体面,死,更要有死的尊荣。老子曾曰:“人生也柔弱,死也坚强。”琼瑶阿姨的这封遗书颇有霁月清风之气,她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更告诉我们:既然生,就要有生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幸运的人,珍惜生命、不负韶华应该成为我们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