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总有八九,而最难得的是以平常心对待。
何谓平常心?
做入世之事,保持平和的心态,凡事不苛求,遇事不皱眉,结果不强求。
拥有平常心的人,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1
凡事不苛求,多些宽容
人生不完美是常态,圆满之时少之又少;
就像月圆时少,月缺时多,但并不影响它发光发亮。
凡事过于苛求,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让人对一些事无法释怀,陷入无尽的纠结中。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在沙滩上捡到一颗又大又漂亮的珍珠,但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
他想,要是能将珍珠上的小斑点去除掉,这个珍珠就会变得更完美、珍贵。
于是,他狠下心削掉了珍珠的表皮,可斑点还在。
他不甘心继续削去第二层,斑点依然在。
他不断地将珍珠上的斑点一层一层削去,直到最后斑点彻底没有了。
可珍珠也变得很小,失去了光泽和美感。
那人看到珍珠没了价值很心痛。
要是当初不去苛求珍珠的完美,不去计较那个斑点,现在自己手上就会有一个漂亮的珍珠啊!
有时过于苛求完美,会让人在原地徘徊纠结,阻挡前进的道路,迷失前进的方向。
歌德说过:“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
人是做不到完美的,只能将完美作为愿望和标准,去追求和实现。
人生在世,不苛求完美,这样的人生才能更轻松。
为人处世,懂得适可而止,是一种宽容,也是给自己留余地。
让生命留有缺口,光才能照射进自己的人生中。
2
遇事不皱眉,多些豁达
在生活中,人如果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会下意识紧皱眉头。
面对这些事情,紧张、害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亦舒说:“做人,再幸运,也还是辛苦的,幸亏懂得苦中作乐。”
遇事多些豁达,人才会活得更开心、自在。
苏轼就很好诠释了“豁达”。
他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四十二年的官宦生涯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在他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但他并未因此意志消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为百姓谋福。
他保持盎然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努力寻找人生的快乐。
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了他诗词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
后人发现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困境中创作出来的。
陆九渊说过:“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逆益进。”
人如果遭遇穷困,不仅德性得到进益,而且在逆境中的韧性也会得到增进。
世界就像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笑对人生,才能更好化解危机;笑对人生,才能更好照亮黑暗。
遇事要豁达点,将烦恼忧愁抛脑后,这样,日子才会更加灿烂。
3
结果不强求,少些烦恼
很多时候,我们下决心去做一件事,都会顾虑重重,害怕困难、挫折和失败,最后事情还没做就停下来脚步。
曾经有一个实验,让实验者将自己最担心的事情写下来,过段时间再看纸上有多少事真正发生了。
结果出乎意料,人们所忧虑的90%以上的事情都未发生,所以大部分的担忧都是庸人自扰的。
很喜欢胜利女神的一句格言说:“只管去做。”
只有做了,才能离目标更近。
塞万提斯在他53岁以前生活十分困难,到处欠债,债主经常上门索债,他只能离家出走避债。
可他总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
突然有一天他说要去写书,他说所有梦想都已破灭,只有这个还没尝试。
身边的朋友和家人都纷纷劝他,安安稳稳度过余生就好了,不要再浪费时间在一些没意义的事情上了。
他也设想过结果,也害怕自己再一次失败,为了不让此事成为缺憾,还是选择去做了。
做了才有结果,不做就没有结果。
于是他潜心于创作,对写法创新,对稿件修改完善。
最后写出了第一部现代小说《唐·吉诃德》,并在出版后一年内再版了六次。
很赞同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里面的一句话:“可以后悔,但不留遗憾,有很多事情做了以后发现自己傻了或者失败了,但还是要去做。”
很多时候,事情的结果强求不来,只能顺其自然,但我们去做了,就无愧于心。
人生就像一场考试,你考试的过程中,太在意结果就会紧张出错,那不如认真写好自己的答案,让结果顺其自然。
让每一件想做的事情,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就足够了。
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过于执着、害怕。
有句诗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常怀一颗平常心,放轻松,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面对挫折,面对灾难。
把心里更多的位置留给自己,才能体会生活的美好。
就像林清玄说的:“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