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国祚衰微、烽烟四起的晦暗岁月里,江苏溧阳人缪梓(1807—1860),字南卿,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勤廉爱民之德、经世安邦之才、碧血丹心之勇与温润风雅之骨,在历史的铁幕上镌刻下不朽的篇章。他的一生,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生动实践,其光芒穿越时空,为后世照亮为官、处世、传承的明路。
一、书香砥砺:廉干务实显本色,经世济民筑根基
出身书香门第的缪梓,年仅二十一便中举,自基层州县起步(仙居、石门、奉化知县,宁波、杭州知府,署杭嘉湖道、兼盐运使、按察使),每一步都践行着“居官廉干”的家风祖训,将民生疾苦置于心尖。
浙江治水赈灾,他清查仓库、筹款救灾不遗余力,功绩卓著,即便曾因过失免职,然其“皆得其力”的能力与担当,仍获朝廷倚重复起。1852年,黄河决堤阻漕,他力排众议,再倡并亲自主持海运替代漕运,挽危局于既倒;上海小刀会起事,他毅然统兵助剿,洞察漕运命脉,又倡议疏浚刘河海口,其经世之才,始终着眼于国计民生之根本。
当太平天国烽火席卷江南,这位以政绩著称的文官,展现出非凡的军事胆略。他临危受命,统军驻守常山要塞,与总兵李定太合力击溃进犯衢州的太平军,将文官的运筹帷幄与武将的果敢刚毅熔铸一身,成为晚清浊流中难得的干城之才,然而兵燹遽至,更大的考验倏忽降临。
二、碧血忠魂:丹心照汗青,气节贯长虹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二十万精兵如怒潮般涌向杭州。时任署理盐运使兼按察使的缪梓,成为孤城防务的中流砥柱。敌我力量悬殊(守军不足四千),内无强援,他清醒认识到危如累卵的局势,却怀抱殉国之志,发出震铄古今的誓言:“臣力已竭,唯死报国!”
十日苦战,山河变色。缪梓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指挥若定。为防御太平军掘地道攻城,他急令开挖内壕,然工事未竟,城墙在清波门附近被地雷炸塌。血战随之爆发,城破之时,缪梓身被数十创,犹持刀力战,最终血染征袍,壮烈殉难于杭城深处。其死也惨烈,其志也贞刚。然而,这样一位忠烈之士,身后却遭遇了不公。
天道无常,忠魂蒙尘。殉国后,因浙江巡抚王有龄推卸守土不力之责,缪梓竟被罗织所谓“株守”之诬,一度被剥夺恤典,身后凄凉,祠庙冷落。幸有学生赵之谦,感念师恩,秉持文人风骨,冒死徒步千里赴京鸣冤;更有重臣左宗棠仗义执言,力证其“临难惨烈”。自1860年殉国至1870年昭雪,历经十年坎坷,朝廷终还缪梓以清白,追赠他为太常寺卿,赐谥“武烈”,入祀昭忠祠,并赐世袭骑都尉。这段“沉冤得雪”的传奇,本身即是正义不屈、师生情义与历史公正的明证——“历史终将淘尽污浊,还人间清白!”
三、文华流芳:风雅寄家国,薪火传永续
缪梓并非赳赳武夫,更是一位才情横溢的文人学者,其精神血脉中流淌着深厚的文化基因。
他的诗作《缪武烈公遗集》,饱含对家国山川的深情与洞察。《西兴驿》中“千家烟火接城闉,一角邮亭倚水滨”、“祇今环海鲸鲵静,支枕秋听江上涛”,以清新笔触勾勒烟火人间,于从容中寄托安邦定国的期许。《早出涌金门至崇文书院》“出郭凉意动,凄然知已秋”,则尽显文人的敏锐与深沉,笔端流淌着对季节变迁、世事沧桑的感怀。如今,这部遗集已成为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要史料。
作为晚清“碑学”运动的中坚力量,缪梓的书法实践与艺术理念,深刻影响了弟子赵之谦等大家,推动了清代艺术从传统“帖学”向“金石碑学”的转型发展。他主张“明体达用”,反对空洞迂腐的学风,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之才。他积极振兴地方文教,在宁波、绍兴等地创办义学,播撒知识的火种。
师道传承与家族文脉相得益彰:其子缪星遹继承父志,与赵之谦共同钻研金石之学。缪梓与赵之谦之间,不唯师生名分,更有着为真理正义共进退的深情厚谊。赵之谦最终以毕生才学、满腔热血,完成对恩师清白的捍卫,使得缪梓家族的书香文脉与忠烈精神得以延绵流芳。
四、垂裕后昆:永恒丰碑传千古,熠熠光华照来人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缪梓先生的一生,绝非尘封的古董,而是矗立于时间长河中的灯塔,其精神内核给予后世永不枯竭的启示:
他的一生,是“廉干”二字的绝佳注脚。无论身处基层抑或担当方面大员,皆以民瘼为念,务实求效,勤勉恳恳。其谥号“武烈”之“烈”,不仅是殉国之壮烈,更是恪尽职守、有功安民的精神之烈!他警醒后人:居官者当以民生福祉为天职,顺逆皆然。
临危处难,舍生取义。面对无可挽回的危局,他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非匹夫之勇,而是植根于忠诚、担当与信仰的血性与风骨。杭州城头那数十处创痕,是“士不可不弘毅”精神最悲壮的具象。这昭示我们:真正的勇气,在于困境中坚守信念,为更高价值勇于舍身。
缪梓以诗书涵养心性,以教育启迪后学。他在军政之余不忘艺文,不仅留下了宝贵的文艺遗产,更通过言传身教,塑造了赵之谦等文化巨擘。这深刻揭示了文化的力量:它能在个人生死之外,塑造清名,传承道义,烛照千秋。真正的“流芳”不仅在功业,更在文脉的延续与道义的传扬——正义虽迟,终将降临。他蒙冤十年的曲折经历,与最终昭雪的结局,深刻诠释了历史公正的力量。它教导后人:面对不公,当有像赵之谦般锲而不舍追求真相的勇气;坚信时间的长河终会洗去污名,正义的阳光终会普照忠魂。
缪梓先生的身躯,已在清波门的战火硝烟中化作永恒;他的名字,却因那腔碧血丹心与不朽风骨而永照汗青。从溧阳寒门的奋起,到杭州孤城的殉国;从不白之冤的劫难,到昭忠祠上的享祭——他的一生,早已超越了个人荣辱,凝结成一个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卓越品质象征:融汇在诗书笔墨里的家国情怀,淬炼于战火烽烟中的忠勇担当,以及在黑暗时刻依然执着守护正义与光明的坚定信念。 重温缪梓的生平,不仅是回溯一段晚清史,更是在汲取一份穿越时空的精神滋养,激励着每一个后来者在各自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坚守道义,砥砺前行。他的“碧血丹心”与“文华风骨”,是留给后世最珍贵的文化基因与永恒的道德丰碑。
文/缪庭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