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厌了窗边的景,总想去看一看海。
在高中时期对远方的向往到达了一个极致。它就像是悬在枝头的果子,跳起来够不着,差点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
我想起中学的课本。我不知道为什么远方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在枯燥乏味的年纪,心灵就像一条干涸龟裂的河流等待着一场大雨的救赎。然而大多数人都是再次自己打挖水源得以自救。我们读三毛,我们知道她是活得如何地恣意盎然,是朝我们扑闪而来的花蝴蝶。我们渴望沙漠、变幻、新奇、冒险,想要去远方流浪……
中学时期成长的一痛便在于:在最敏感张扬的年纪被按下青春热血,伏案于书山之后,向现实和理性妥协。看到生活的繁盛之处又清清楚楚地意识到:那不属于你。
不得不说,三毛是值得被嫉妒的。她的勇敢和魄力畏衬得首畏尾的人们显得怯懦。
远方是未知新鲜的土地,是未涉猎的生活。或许也是避难所……
如果现在的生活足以让人满意,便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念想想要去远方。有关梦想和理想的生活,喜爱的一切都被我们堆到远方,使它看起来美好诱人,也缀满幻想……或许只是想逃避在当下生活中的烦闷就以远方为借,趁此逃离,行金蝉脱壳之计。
从小生活的环境闭塞,也不曾去过很多地方。但我一直渴望旅行。我把我想去的每一个地方都记在本子上,包括在那儿要做的事。偶然参加的一个活动的机会,可以在厦门生活一个月,我心里雀喜,又紧接着失落。我知道现在的处境,怎么能去寻找什么新体悟呢?内心十分矛盾。跟父亲提过一次,他更在意我的安全问题。我知道我还是想去的,只是现在的时机不好,我按下心中的火焰,回归到正常生活中。上车回校分别之际,父亲又添了句:“想去就去吧,但安全最重要……”下意识的,我已经笑起来,全然不顾我的不懂事不体贴和父亲是如何思想斗争后主动再提此事。只轻轻地嗯了一声。
大海翻涌辽阔,神秘迷人。如同一位老者,仰卧着,看亿万星辰斗转,亘古永寂。我望着他,千万年孤独的潮水涌来,来势汹汹,却又不得不又退回。我无法真正体味古人今者的孤独与苦难,正如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自我一样。所以也不必苛责他人要十分理解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泥泽。
远方是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换一个环境又怎样呢?你依旧是你,烦恼仍在。在新奇退却后还是铺在心里,所以又再次逃离,陷入无味的漩涡麻痹自己。而每一个“当下”的组合就是“远方”。
如果远方堆积着如山的美好,我就把它捻碎了铺到每一天。
一路寻找一路拾捡,一路收获一路成长,在以后的某一天不经意间回头就已经积攒了一屋子的美好。珍惜小而确定的幸福,不知道哪天就积攒成了过往中幸福的远方。
我不觉着难过,日子倒是一天比一天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