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和预防校园霸凌,校园霸凌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校园霸凌(又名校园欺凌)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 群体)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 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霸凌不等同于校园暴力,它是校园暴力最常见的一类形式。校园霸凌的行为人不包括校外人员;而校园暴力可能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是校内人员与校外人员之间。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定义,“学生欺凌”属于“校园欺凌”的一类,前者施害者不涉及教职员工。本手册针对校园霸凌进行的所有讨论,都处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定义的“学生欺凌”范围内。 特点: 1. 目的性与反复性 校园霸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不包含偶发的侵害行为,比如三五个学生以孤立为目的组成“小团体”排挤某同学等。此类目的性霸凌行为同时伴随着持续性与反复性,比如孤立行为一般是长期的、反复的,而非在一、两次后结束。 2. 多种角色并存 校园霸凌的参与者有霸凌者、被霸凌者、旁观者。这些角色并不是唯一且固定的,在一定的条件内存在转换与并存。比如,某位被霸凌者在遭遇严重霸凌行为的伤害后,为求自保,主动或被迫加入霸凌者的团体。相对于此团体的外部霸凌对象而言,TA已经从曾经的被霸凌者,转变为霸凌者;而在霸凌团体内部,TA可能仍要承受一定程度的霸凌,相对于团体内部的霸凌者而言,TA仍然是被霸凌者。 3. 多种伤害并存 无论是肢体上还是精神上的霸凌,实质上都是反社会的攻击性行为,都会对被霸凌者,甚至是旁观者造成伤害。而且,肢体伤害与精神伤害有时会同时存在于被霸凌者身上。 脑波检测能很好检测和评估校园霸凌问题,更容易识别校园霸凌的假阴性问题。 校园霸凌,霸凌,心理危机评估,心理健康,男子3年隔空猥亵40多名未成年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