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了景德镇,得去参观下景德镇古窑博物馆。景德镇打车是真心便宜。一路上,我们都热切的感受到了景德镇瓷都的称号名不虚传,这里几乎可以用瓷器做的东西全部都是瓷做的,比如路灯的灯柱,又比如路边的花坛边,全部都是瓷的。景德镇果然是瓷的天下。
史载,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在昌南(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大量出口欧洲。由于外国人十分喜爱来自昌南的瓷器,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到了古窑博物馆,穿过了长长的走廊,我们来到了一个广场,见到了“窑神”童宾大型青铜像,这个应该是景德镇无数制瓷业的祖师爷了吧。由于自己见识浅薄,问了下度娘才知道,童宾是明代万历年间在景德镇烧窑的窑工,为了烧造皇帝需要的巨型龙宫,他不惜跳入窑火之中(想想也是醉了),被后世的瓷工誉为“窑神”,这个传说有点像干将莫邪,总之这个称号来之不易啊。巍然挺立于在古窑广场的“窑神”童宾青铜像身高9.9米,手臂上的火炬离基座12.9米,是景德镇目前为止最大的一座童宾青铜像。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景区,里面仍存在着传统的制瓷作坊。
沿着长廊走过去,路过了很多小院落,仿佛又落入了瓷器的世界,其他的地方都是石桌石凳,这里都是青花瓷的。我们还参观了很多瓷器的展览。之前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过瓷器。经过参观和咨询度娘,终于学到了一些瓷器的入门级知识,和大家分享下。
很多时候我们都一直在说陶瓷陶瓷,其实陶和瓷是不一样的。就像平遥,以前叫做平陶,主要做陶器。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陶和瓷的不同通俗的来讲有2点,一点是原料,陶是用陶土烧制,瓷是用瓷土烧制,烧成温度也不同,造就了硬度也不同。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但是一般是单色的,唐代开始,瓷器的辉煌时代来临了。宋代被认为是中国瓷器艺术的顶峰,出现了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为代表的一批名窑。我最最喜欢的青瓷也是诞生于宋朝。我为什么喜欢青瓷呢,青瓷晶莹剔透,虽然是单色,但是处处透着高贵,有很深远的意境。不得不说宋朝的人民生活水平很高。景德镇那时候还不甚出名。元代开始,景德镇名扬天下,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大家耳熟能详的青花瓷就是诞生于元代。在陶瓷业的发展史上,没有哪一种技艺像青花瓷一般影响巨大,并且流传深远。釉里红的出现也给单色和青花瓷带来了更多的色彩。明朝瓷器工业再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大量的色彩引入,我们可以在陈列馆里面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彩色的瓷器,样式也越来越新奇fashion,并且由于我们和海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像外国传入的珐琅彩等技艺也日臻纯熟。
其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就是我们参观了一个工坊,亲自看了一个碗从头到尾的工序。一开始也就是平平无奇一块泥,然后经过各位匠人先做成胚子,然后一道一道工序修整,然后画图案。这位女匠人可以轻松一笔花一个圆,随便一画,一个个有意境的图案就出现在碗上。但是一道一道工序看下来,即使再画的好看,也就是个泥碗,我仍然没有觉得有什么震撼。我后面感到震撼的是看到了成品,一个白白的很细滑的瓷碗出现了。窑就是这么神奇,送进去的时候只是个泥碗,出来已经是一个崭新的瓷碗。原来我们用的碗是经过这么多道繁琐工序才能制成。不由得为自己长到这么大曾经打碎的瓷碗感到羞愧。谢觉哉曾作诗:配料调色细且精,塑形绘影艺超群,方知日用寻常品,曾费劳工无限心。须知即便是我们日常用的寻常物也是来之不易,要珍惜!
参观完古窑博物馆,我们回到宾馆,吃罢晚饭就踏上了归程。美中不足,就是在这个瓷器的海洋中已经看花了眼,根本没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买到心仪的瓷器,仅仅够时间买了一套青瓷的茶具带回了上海。
瓷都风物,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