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75 读历史研究法对现代营销人的启发

(一)缘起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李克老师在群里面推荐大家来读一本经典,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我是笨鸟先飞先,读了几章,有幸作为第一篇的领读。

读中国历史,这是本入门书。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不贪快,每天读一章,多读几遍才能会有自己的见解。这个群的读书活动很好,你领读一章,我也领读一章,读的人多了,公平意见就可以由此产生,形成了对一本书的正确认识。

我们群友里大部分都是做营销的人,其实可以先把营销放在一边,专心听一下钱穆关于研究历史的方法论,或许我们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营销问题,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忽然有了顿悟。

传统一直都在身边,比如我们夹菜习惯用筷子,北方人过年喜欢吃饺子。在李克老师家里,依然用长条凳子,八仙桌吃饭和招待客人。我们要思考,哪些传统是不变的?

(二)序

这是钱穆先生很久以前的书,1961年的,50年过去了,现在人读起来会不会觉得过时?特别是很多群友都是80后90后,他们经历的世界是繁荣的二三十年,中学中所学的历史,都是正统化的历史。

我想正因为多数年轻人都经历了繁荣的世界,多数年轻人学的都是正统的文化史,才更有必要听一听从兵荒马乱中走出来的历史大家,讲一讲对历史的看法。或许让我们年轻人更能够了解,近代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当代中国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样子,我们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其中的文化根源来自哪里?

2017年三月底,我参加杜平总组织的日本深度游学,在东京东北亚经济研究所听薮内教授讲中国,他说,“除去高楼大厦以及电气化设备,中国人行为方式进化是非常缓慢的。自秦以来树立的中央集权制,一直是这里管理的核心。国家对个人的保护是偏弱的,所以个人要保护个人,依靠家族,朋友。所以个人主义是主线,即考虑自己的利益,加上家属亲戚和朋友,小团体是决策的主流。中国人爱面子。中国民营企业的优势是做决定快有决断力。缺点是组织性差,技术储备和研发意愿低。”

我和70多岁的老丈人分享日本见闻,他说,日本保持了更多封建的东西,这个点评到位。珍惜婚姻,爱护家庭,微笑待人,认真做事,重视信用。这些都是从中国唐代历史上传过去的传统。

是不是有启发?

这本书从一系列基本方法论的角度讲如何理解中国历史。

作者讲治学的三要素,即要找到意义,材料和方法。我们边读边思考,中国以往历史,有何等意义?中国以往文化,有何等价值?中国将来的前途,有何等出路?

他讲错误的中国历史教育是,历史书上要么说近代史是“崇洋媚外”,或是说“封建历史是上层社会压榨下层社会的一种手腕”。我们不能盲从。如何重新认识历史,从通史开始,依次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地理,以文化史结束,共八章。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论述。

(三)如何研究通史

如何将几千年的中国通史,提纲挈领把方法讲透,又不至于太过枯燥?这就是大师拿捏处理问题的方法。

1.为什么读通史这个问题这么重要?

中国人当知道中国史,不了解历史,你也不能够了解当下的中国。作者举例说,认识一个朋友,总不能从高矮胖瘦就认识,应该知道他的姓名籍贯学历才行才干,对他过往的历史了解才算真正有了此朋友。

我们学会了正确的研究历史的方法,训练我们分析和综合的头脑,增长我们的心智修养,提高我们加深见识和智慧。

2. 历史的传统性是什么?

传统性=“特殊性”+“变异性”

特殊性是表示民族的特色。

变异性是指事件的进展变化。治史是“明变”,有变化才有所谓的朝代。中国史更像一首诗歌,一句句衔接,所有的变动隐在其内,使人不易觉察。

3.如何认识“变”?

历史之变,有大有小,春秋的战国是以小变,战国到秦却是大变。通过研究历史进程的变化来推断未来的趋势和大动向。中国历史按照朝代分,是断代史,分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辽金史,元史,明史,清史。如对应西洋史,中国的“上古史”在战国末年,秦以下便是中国的“中古史”了,宋以下即为“现代史”。

4.中国历史趋势是什么样子?

中国史的趋势似乎走向“团结”与“融合”的方向发展,西方更趋向于“分裂”与“斗争”。历史经过上千年的演变,由其国民性和民族性的表现。

晋文觉得,现在政策不管是国际政策是国内政策,凡是符合团结与融合方向的,那么就是一个好的政策,凡是鼓励分类和斗争的,其实都是个坏的政策。你的生意也是,本质上促进人团结的都是好生意,如毛氏雪伽,方便亲切交谈。就是因为它是否适应了中国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传承。

只有,对一个时代,做横断面研究,才能了解其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经济情状,学术大端,人物风尚性格等等,才能够明白这个时代。社会就如在一个公园,其内即有上千年的大树, 也有刚移过来的新鲜花卉,有老人,中年人,有小孩,只有能够看到这个横断面,才能对这个公园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5.研究历史,入手有几种途径?

第一种,由上而下由古而今,循着时代先后就通体研究。

例如我们读《左传》,先明白春秋时代是怎么回事,到我们读到战国史,便见战国与春秋不同,所谓的从差异明白变化。

但这种方法觉得太过麻烦,一部24史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认为古代史年代久远和现代,差别差异太大,似乎不太相干,如果这样研究的话,似乎不切实际。

第二种,自下数上自今到古,是现代追溯到古代去。

掌握现代的任何一面,任何眼前的问题,循序向上推寻根问底的研究,明白这一事实的由来。比如白酒,为什么会形成今天的酒文化?什么时候开始酿白酒?都可以在自己专业领域向上寻根问底。

第三种,看自己的兴趣。如对曹操感兴趣,不仅要知道他是红面黑面,而且要了解与他相关的实事,作一番透彻入理的研究。

但第三种方法容易偏颇和短视,要有更全面的认识,就应该整把问题放下,平心静气从历史本身做通体研究,才能对感兴趣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者推荐的研究方法是,从头到尾先做通体研究,通识大体再深入分折一个断代史,不断研究,再回头接着从通史研究另一段历史,如此循环,才能真正明白历史上的时代之变,才能够贯通上下古今,获得历史之大全。

例如清代咸同中兴开始,有过很多次的变动,每一次变动,让人鼓舞的愿望,以为中国有希望了,但事实上却每况愈下,越变越坏,我们要问这些变究竟来自何处,这些便要向何处去为什么总是变不好?我们要从事件上通过起来看,这就是大的研究,这样才能够增长见识。

6 如何研究历史?

要有史才,史实及史德。

史才,即能分析,又能综合。比如黄巾之乱,要从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学术思想,民间信仰的角度能够分析。又能够把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看成是一件事情的多面。

史识,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应该是浑然而下,无间断不停止的向前,既能看起远,又能看出每一事之隐蔽之处。

史德,得是一种心智修养,不能抱有偏见,不能作武断,不能主观,不求速达。

7 如何古为今用?

研究历史也应该随时代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要获得适合于自己时代的所需求的知识。比利时有两种,

一种是随时增写。你把自己所经历的,大事件一件一件写下来,不断的去完善。写完了就有个人史,也会有企业史。

另一种是旧史新写。基本旧的史实,根据对前人的认识和智识重新来翻写。因为孔子写春秋,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是为我们而写。钱穆带头写了一本《国史大纲》是属于通史,历史爱好者也可以找来读一下。如华杉注的《论语》,用今天的认识重新讲解论语。

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四(尾)

这次分享,快到尾声了,我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学生,问爱因斯坦,“您认为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年轻人,如果真有什么关于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想就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
这个年轻人说,爱因斯坦先生,这难道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吗?爱因斯坦说,不是。
“因为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将终其一生去发明武器、创造壁垒,创造伤害人的东西,创造墙壁,把人隔得越来越远。但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发明联系,创造链接,发明能把人连得越来越紧密的事情。”

我想这也就是读历史方法论的重要性,能够塑造我们每一个营销人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对了,然后我们才能够做长远的生意。

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别》 昨日的青苔胀满 光透着灰尘玻璃 靠右而坐小憩 父亲点燃了一只烟 像是晨间的雾 像是离别的愁 晦涩如你的姑娘...
    柒风有条白衬衫阅读 1,722评论 1 7
  • --伊伊 黛月七劍行足一日,至一豐漫葦蕩,躺尔歇息,聞遠之樂於風於氣於光繞,閉眼覺,摸摸然小花包,包袱裡竟還果子幾...
    Indigo大白兔奶糖阅读 1,371评论 0 0
  • 本文内容:原创图解笔法 建议阅读后动手练习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墨铭奇妙阅读 6,447评论 0 3
  • 序言 写给自己: 新的旅程即将开始,我想,作为女生,我的小情绪或许要慢慢打上封印了。回首这一路走过的痕迹,看着这些...
    爱茉香阅读 3,49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