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非洲,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饿殍遍地的“人间地狱”?
野性彭发的“动物世界”?
或者是到处是黑大哥的“枪战世界”?
不,这些远远不是非洲的全部,大多数中国人对非洲的了解就好像很多终其一生也没有到达过中国的欧洲人一样,对祖国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解放前的年代。
非洲,全名阿非利亚洲。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基本保持在20多摄氏度,由于高原的原因,并非想象中的“热情似火”。非洲也并非完全是黑色人种,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不同的种族。
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曾让无数哲学家、神学家、普通人....为之苦恼,困惑不已。
现在有科学研究显示,人类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在这片富饶,温暖的土地上,在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贝亚贝巴的博物馆里,躺着一位“母亲”--lucy。
所有的人都是她的亲人,她视普天下的人为一家。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早期智人。也许这里不再是陌生的国度,这里是归途。
接下来的日子里,毕淑敏女士探索了原始人的洞穴,感慨古人的智慧,抚摸麒麟(长颈鹿)长长的脖子,拥抱湿漉漉的小海豹....用科普式的文字,带着读者乘坐上了“非洲之傲”--维多利亚风格的流动五星级酒店。
车厢内的人,举止优雅,每日与香槟美酒作伴,吃饭永远不急不慢,享受着饕餮盛宴,客房里永远放着最新鲜的花朵,空气里弥漫着阵阵清香。一切似乎是那么的安静美好,耳边有音乐,窗外有美景,然而,这只是车窗里的世界。
那么,车窗外面的世界呢?
每到饭点,“非洲之傲“必定停车驻足,以免路上的颠簸,影响了车厢里的绅士淑女。也许是”绿皮巨人“太过于醒目,车厢外总吸引着周边的黑人,一双双大大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车厢里的人,嘴角也随着刀叉的起落而蠕动。车厢里的事物,也许是他们一辈子也无法尝到的东西,谁叫他们的全部家产就只有一块称之为”锅“的贴片,和称作为家的茅草屋呢?
人,真的是生而平等的吗?
虽然我们的归途,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然而在生命之路上,有人开小车,有人骑单车,有人有跑鞋,然而,却有那么一群人,却连鞋都没有。
带着让人痛心的疑问,毕淑敏女士结束了14天的“非洲之傲”之旅。
前往了另外一个美丽而又哀伤的城市。
桑给巴尔岛,这里海风习习,风景如画,然而内心却无比的寒冷压抑,在这里有着人类近代史上,人类最卑劣的一页,这里曾经书写了最惨痛的历史,告诉世人,人生而不平等,这里是卸载“货物”(黑奴)的港口。
黑奴的悲惨遭遇,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然而对于具体的情况,了解的确是少之又少,在曾经的那个年代,黑人不是人,而是“人型畜”,随意的捕杀,超负荷的劳作,以及廉价的买卖。然而真正开启这场“买卖”的确是黑人。
让人胆颤的永远不是魔鬼,而是人性。
贪婪的人性,一次又一次把人推向绝望的深渊。
对于历史,我们学会并非仇恨,而是原谅,而是记住。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走过万水千山,得到最初的自己。
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度,寻找心灵的安宁,与灵魂深处的自己对话,在别人的历史中感悟生活,在一次次经历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人生需要经历,需要睁大眼睛瞧一瞧外面的世界,不然我们永远只能是一只小小的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悲伤喜悦,而当你看过的风景足够多,经历的事情足够丰富,也许你不会再杯中窥人,而是摘掉镜片,感受真实的世界,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小情绪里。
希望你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