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看到了一则关于戴建业教授的故事。读了之后,自己感悟颇深。
戴建业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教授,多年专注于中国古诗词的研究。几年前,戴教授操着他那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阳春白雪式的中国古诗词,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发布出来。他讲课画面感十足,彷佛把遥远时空的文人墨客,带到了大家面前打趣逗乐。无数网友对这种突如其来「画风清奇」,又干货满满的授课方式欲罢不能,很少读诗的人喜欢上了古诗词,许多孩子也从此爱上了古诗词,获得了上千万的播放量,上百万的点赞。流量时代,人红了,被邀请开讲座、写书、接受采访、参加活动的曝光多了。当然,是非也多了,质疑和责骂之声雪花般扑面而来。
有一次他出来讲座,现场就有一个学生问他:“我觉得你讲得挺好的,但是你觉得总是这样出来讲座、走穴、赚钱,是不是有失一个文人的风骨?知识分子不是更应该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道理吗?”
戴教授就跟他说:“你知道我妻子得了癌症吗?你知道她一个月的治疗费用是五万一千块钱吗?你知道我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钱吗?如果没有了妻子,我还要那点文人风骨干什么呢?”他说着说着就哽咽了,就想哭。
他说,有一次他回家,看到妻子爬在地上找东西,找着找着就开始嚎啕大哭起来,因为妻子先前将一整瓶抗癌药弄撒,找来找去还有两颗药找不到。看到这样的场面,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他就特别心酸,他这才给电视台打电话,说那节目他接。
再有就是,他有没有做什么犯法的事情,他的讲座内容不好吗?收费高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应该找消费者协会投诉他。
还有,为什么一个好人就应该穷呢?教授就应该穷吗?为什么他们就应该本本分分地穷着,就不能出来赚点钱呢?让好人赚点钱,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好,成年人多赚钱,会让家里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这个道理。
上面的故事又符合《道德经》中什么样的“道”和什么样的“德”呢?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此书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在此书中,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将“道”看做万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却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所有的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运动不止,也展示给人很多迹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们要通过德理解道:道是独立不改的客观规律,无所不包,周行不殆,对任何事物而言,都是绝对的,不可能被超越的,而任何事物对道而言,都是相对的、有限的,都是正反两方面的,且正反皆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道德经》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数千年来,人们不断从中得到新的体悟。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是治国理政,个中智慧都包容在这五千多的文字中。
由戴建业教授的故事我就想到,戴教授去走穴、去讲座、去出书,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推动了现实的人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促进了中国古诗词这一文化在社会的传播,弘扬的是正能量,所以对社会来说,他有德;他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丢下知识分子所谓的风骨和面子,以正确的途径去赚钱,所以对妻子来说,他有仁、有信、有情也有义,既然他有德、有仁、有信、有情还有义,那他的行为就符合道。这也许就是《道德经》给这个故事最好的诠释!
但是作为我们普通人,阅读《道德经》需要时间,悟透《道德经》所蕴含其中的规律更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所以平凡的我们,最好的还是先做一个有德有仁、有情有义、有信有礼的人,也就是做一个至少先被自己周围的多数人,认为的好人,这也就是尊崇了《道德经》中的“道”了!
最后还是感谢简书平台和路西法殿下的圣贤书友会,组织了这次活动。让更多的人新读或者复读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从中感悟到中华古老文化的魅力,从中获得人生的真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