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书,叫《我们需要多少钱》。读书人见到这样的书,定是躲得远远的。一个读书人,开口闭口谈金钱,像什么话!仔细看封面,才发现,这本书英文名原本叫做《The Secret Language of Money》,翻译成中文原本应当叫做《金钱密语》,顿时上了好几个档次。但是,大概是出版社为了提高销量,而取了个更加“接地气”的名字:我们需要多少钱。
从名字推断,这应当是一本算账的书,比如算算一个人这辈子值多少,或者是养活一家人需要多少钱。但令菲菲完全没有料到的是,这是一本包裹着金钱外衣的心理学书!
作者是一位有心理学背景的理财咨询师。从他讲述的故事里,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理财咨询师或者家庭财产顾问,真正需要帮助客户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客户需要买什么理财产品,而是要如何打通心里关于“金钱”的心结。太多人的债务问题,根源并不在于收入太少,而是因为内心中有一个个悲伤或是错误的“金钱故事”,是这些对金钱错误的理解导致他们背上的重重债务。要摆脱债务问题,他们必须改变自己的“金钱故事”。
在今天的书评里,菲菲就来总结总结书中的几大与金钱有关的悖论,也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关于金钱的启示。
为何有人支付300美金购买一张100美金的纸币?
标题里的100美金纸币到底是纪念币、还是有何特殊意义?都不是,它就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币。和你我手中的红色100元人民币并没有什么两样。
在这个故事中,所不同的是,这张100美金是被拍卖掉的。而拍卖本身,不过是哈佛大学经济学贝兹曼教授做的实验,来参加竞拍的很多都是大学教授、经济学教授,按理说,他们应该是非常“理性”的买家。这些理性买家面对的,是一张既不会升值,也不会因为参与了拍卖而变得特别的100美金。无论是否参加拍卖,人们只能以它的票面价值100美金将它花出去。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拍卖普通纸币的实验,被重复超过600次,而每一次,一张100美金的纸币都被以高于其票面价值的价格卖掉。
这个简单的实验揭示了一个事实:金钱并不是100美元=100美元的纯数学游戏。
金钱,在人们的占有欲、渴望竞争和生存的本能前,变得比表面的数字更加复杂。
为何收入增加一倍,钱依然不够花?
又是一个心理学实验,更准确的说,只是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第一份调查,问题是:你现在的收入是多少?如果你不用担心金钱问题而快乐的生活,你觉得你的收入应该是多少?
调查之后,综合所有问卷,90%问卷的答案是:如果收入是现在的一倍,我将不用担心金钱问题而快乐的生活。请注意,这些人的收入可是参差不齐的,也就是收入1000美金的渴望着2000美金,而收入2000美金的认为4000美金才够。
这是故事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
跟踪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其中有的果然实现了收入增加一倍。然而,事实是,他们依然在为金钱问题而发愁!
为何一个为金钱问题发愁的人,无论他的收入增加了多少,都依然会为金钱发愁,而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呢?
金钱再一次展示了它的魔力:呵呵,我不是一道数学题,我是一道关乎你人性弱点、贪婪、欲望、不安、快乐的心理题!
明知道低买高卖就能赚钱,为何人们总是在高买低卖呢?
如果金钱只是简单的数字游戏,那么任何一个受过小学低年级加法和减法教育的人,都不应当有任何债务问题:花得比挣得少,怎么也不会背上一屁股债啊!
股市,也应该很简单: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赚取差价。在股市中,任意挑出一家公司,它的股票价格都是上下窜动的。也就是说,无论你买哪一家公司,只要做到低买高卖,都是可以赚钱的。
然而,事实真相却是,在A股市场上,70%的人是赔钱的,20%不赔不赚,10%的人赚钱。
为何大家明知道低买高卖,实际操作却总是在高买低卖呢?
因为,你的大脑,不仅仅会做算术题。你的内心还有其他的魔鬼,在更加强烈的控制着你的大脑:贪婪、恐惧、慌张、惶恐、白日梦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你很难在低买高卖的生意里赚到钱,你的问题可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很可能是“心”出了问题。
如果富裕是因为命运,为何买/中彩票者大多人生凄惨?
一家彩票公司,究竟是在赚富人的钱还是穷人的钱?
很赤裸裸的现实是,越穷的人越有可能买彩票。
很多人以为,中了巨额奖金的人,即便是最后生活凄凉,多半也是因为别人觊觎他们的财富造成的。但事实真相却是:他们当中,大部分在中了彩票几年之后,就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甚至还不如以前,根本原因在于自己对财富的管理无能。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曾经的贫穷,还是后来的从暴富跌落到贫穷,根源都是一致的:他们没有管理财富的能力,所以不仅无法积累财富,即便是有一笔财富从天而降,也无法掌控它们。
用时间换来金钱,又用金钱买时间
在本书中,作者列举了人们最希望用金钱购买的东西:快乐、时间、自由、爱情、权力等等。
铺天盖地的鸡汤文往往否定金钱的作用:金钱买不来快乐,买不来健康,也买不来爱情。
可是,研究却表明:金钱的确可以像抗抑郁药一样,缓解人们的不愉快,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或者提升自己的吸引力。
到底金钱对人的幸福感作用有多大呢?
接下来的研究给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金钱的确会在短期内影响到人的心情,但其效果却不是长期和可持续的。购完物或是涨了工资,人们确实会感觉很愉悦,但是不需要太久,心情又会回到购物或者涨工资之前的样子。很显然,一个人长期生活的幸福感与金钱并没有太大关系,即便是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其幸福感也可能远远高于一个一切富足的人。
既然如此,为何人们总习惯于把自己的不快乐归咎到“没有钱”上呢?
更有意思的悖论是:
有的人,赚钱是为了换来更多的时间,然而,他们又在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换钱。
有的人,赚钱是为了换来更多的自由,然而,为了赚钱,他们又牺牲了大量的自由。
有的人,赚钱是为了自己未来医疗有保障,然而,他们又是在用健康换钱。
有的人,赚钱为了换来安全感,然而,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反而失去了安全感。
可见,在很多时候,金钱只不过是人们很多行为的“替罪羊”而已。
人们不过是需要为自己的虚荣、贪婪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刷新金钱故事,带来不同的人生
作者在他的咨询和培训生涯中发现,人的幸福感和财富的多少,竟然是被每一个人的“故事”决定的。这个故事,不是指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是这个人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在头脑中构成的那个故事。
例如,有一位女士,将自己所有的收入都用来收藏瓷娃娃。听上去是个很酷的爱好是不是?但是,这个女士却饱受痛苦:她为此花费了继承的遗产、信托的收益,自己也并不快乐,因为每购买一个瓷娃娃带来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作者后来从她口中了解到,她的这些行为背后的故事是:“只有瓷娃娃是我可以掌控的,我想要的是一种掌控欲。”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头脑中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每个人对理想人生的设想)和医学中的“安慰剂效应”如出一辙。他们都是精神的力量,最终改变一个人的健康或是人生,而且是在这个人并无意识的情况下。
引用作者的一段话:
“我们可能远远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的生活故事就是通过无数的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编织而成的。我们不只讲故事,我们的生活最后就变成了我们讲述的故事。因此生活故事不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它实际上就是你的生活。”
结语
可见,金钱不只是一个个数字那么简单。金钱背后,是人们赋予金钱的故事和情绪。
知道了这一点,不要再让金钱成为不幸福的借口,兴许,是时候刷新刷新自己的“金钱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