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哪有那么容易,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有答案

“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非常震惊,她在讲先锋文学的时候说:余华的创作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我诧异了,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进行创作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谁吃饱了没事干,做一个风骚的文人。

但现阶段文学式微,真正喜欢文学的人都不拿文学赚钱,而拿文学赚钱的反而是那些不是真正喜欢文学的,但却对文学有着自己的认识的​。

今天我想讲讲余华。余华他的创作大部分都是黑暗系的。第一他打破了我们成人日常生活经验。并且采用了童年时的角度及不断的去以这个黑暗的社会进行描写,比如说在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写了小说中的“我”第1天去探索社会,结果好不容易搭上了一辆汽车。却遭遇暴打,见义勇为但却被打得遍体鳞伤。最后司机却把他抛弃,并且把他的背包抢走。

对于一个刚成年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我们能从中看到的是传统教育经历的失败。这样一次成长经历,对于“我”之后的人生烙印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使“我”的信念特别容易崩塌。也许社会摧毁的并不是它本身的物质条件,而是一个人的精神信念。而余华笔下的这个社会,充满着暴力,黑暗,死亡。

这也是社会的可悲之处,余华独一无二的小说。即使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你也能读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来,他笔下的人物实在是太悲惨了。

暗黑系的文笔好的作者读来写出的文章,让读者生发深深的遐想。​开头是怎么描写的?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

从文中可以看出。开头的“我”是充满希望的,可是结尾的“我”却备受打击​,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了。我回忆起了那个写在开头的对话:

是的,18岁出门远行。而我们都已不再是18岁。

如果有一天我要写毕业论文了,我绝对不写余华,因为每写一次,就会被扎一次心。当你好不容易利用现代社会把这个心灵进行修复,读他的文章又会产生迷茫。

所以,我们该学会认清这个社会,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想着去改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