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过死亡吗?虽然这是人生必经之路。还记得过去的某个夜晚,我曾害怕到无法入眠,想象不出死后会去什么地方?这种不确定感让人毛骨悚然。那天后,我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都是害怕。可当我更深入地问:你怕什么?往往没人能一下子答上来,大家都在说,你想这个干什么呀!
因为死亡,是人类的终极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所以死亡,成了很多人的禁忌话题。某日,我了解了佛教中samsara轮回的思想,我不再惧怕死亡。
佛学中说,宇宙,“宇”是无限空间,“宙”是无限时间,“人”在时空中轮回。在广阔的时空中,个人的时空微乎其微,从起点到终点,抽象成一个点。
大宇宙观,是让我们不要执着,站在真善美的原点,不后悔,不迷茫。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电影《Samsara—轮回》,是由印裔法国籍导演宾纳伦执导,钟丽缇、古桑等主演的剧情片,取材于藏传佛教故事的经典,由当年斩获奥斯卡和全球多项大奖的《钢琴师》制作班底和印裔法国导演宾·纳伦筹备长达七年的作品,它没有华丽的技巧,却舒缓大气,朴素干净,自然空灵,耐人寻味。
追寻电影,我了解了一些藏传佛教的知识:三年三月三日的“本尊闭关”、明妃,也跟着电影中一些隐喻的句子“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融入大海”,一直思考。
我不认同很多人认定男主懦弱,不负责任。从修行大角度去想,他顺心而为,出家则努力修行,心动则历劫红尘,最终红尘破灭,再次出家。让我们来梳理一下男主的生命历程,从小被送到寺院,认真修行,行三年三月三日闭关,活佛说他是个很好的僧人。其实,他并未有过真实的生活体验,从生理反应到心理波动,他没有羞耻和掩饰的。他对上师说,不经历红尘怎么看破?
所以他还俗,回到村庄。学习过活,结婚生子,甚至偷情,他拥有,他沉溺,比正常人更像正常人,他会纠结,有贪嗔痴。他从来就是这么个做事太尽的人。吃太多不觉好吃,因为内心不坚定,只是行为顺应,所以又一次在深夜逃走。
琶玛,作为女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很多人将她归为“诱惑”的载体,“色相”的呈现,。其实影片中女主身上展现出的,是另一条修行之道,是在家人的修行之道:不逃避红尘、不规避欲望、不指望救赎、不幻想完美的修行之道。
记得男主达世出关后,河流边看见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写着一个问题: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干涸?
影片的最后,当达世停在寺庙前无从决择时,他再次看见了这块石头,石头的背面给出了答案:让它流入大海!
这个生活价值观,电影通过琶玛与孩子的对话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琶玛是智慧的象征,她用行动告诉修行者达世:人像一滴水在洪流中,或沉去,或摔碎,或折断,或腐烂,或被困,但我们的归宿都只有一个:回归大海!但我们从未意识过这滴水,本来就是大海。这个理论,难道不是佛祖的拈花微笑吗?一花一世界呀。
影片最后,再次穿上僧衣的达世离开了家,琶玛在寺庙方向等他。如同他来自尘世,她来自佛域。而两人停的位置,恰恰是一个转角,前面是寺庙,是出家,背后是回家,是俗世。
琶玛说:耶输陀罗,听过这名字吗?释迦牟尼,所有人都认识他,可耶输陀罗呢?耶输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她非常爱他。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她和儿子,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他走时什么也没说!耶输陀罗关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助他们,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或许耶输陀罗想过,离开释迦牟尼和路荷。我们怎知道耶输陀罗,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痛苦?谁会想起她?
琶玛是身心合一的,所以琶玛对达世说的那段话很有意义,因为身心分裂的人理解佛陀的话他永远用字面的意义去理解。但琶玛的理解很直接,她就是个母亲,琶玛用非常肯定地语气说“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离去,只有男人做得到,达世,只有男人做得到”。
琶玛讲完就想着家的方向走去,也许如网上所说,她是空行母,为点化而来。
有些时候,看着藏传佛教那些磕长头的人,我在想他们在祈求什么?轮回中的来生吗?如此这般虔诚。Samsara,让我想起了一首藏族民歌。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地走
雪从天上一点一点地下
在和雪约定的地方
我想起我的母亲
要为更多的人去磕头朝圣
我们都是同一个母亲
但我们的命运却不一样
命运好的做了喇嘛
我的命运不好
去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