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
文/莲柔漪
自从上周星期六,全家人一起游览了故宫,我就被故宫的古色古香和宏伟壮观深深的吸引住了,甚至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游故宫。
脑海里不断回放着故宫的画面,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翻看自己照的照片。
朱门金钉,红墙黄瓦,汉白玉桥,它有其独特的魅力,还有那饱含历史风霜的沉淀。
所以我又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特别好奇,古时候没有现在的钢铁和水泥,那么故宫到底是用什么建筑材料制造而成的呢?
都知道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召集文武群臣及多名技艺高超的建筑匠师商议营建北京,并且以南京宫殿为设计蓝本,营建北京宫殿。
永乐皇帝也同时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采集材料,其中对木材和石头的开采就耗费了无法统计的人力。
而这些材料大多来自千里之外的四川、湖广、江浙、山东、山西等地、繁重的采木采石作业,使很多人命丧深山。
后世才会留下“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谚语。
“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意思是上山伐木一千人,下山只剩下五百人。指旧时蜀民进山伐木伤亡极大。可想而知,人力物力已经难以计数。
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明皇帝朱棣诏告天下,正式颁布迁都北京诏书,同年十一月,明北京城的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的新宫殿内接受朝贺,住进了北京的新家。
这次营建前后耗时共计十四年,建成了皇城、宫城、城门、城池、钟楼、鼓楼、天坛、地坛、山川坛、社稷坛等一系列皇家宫殿建筑群,奠定了后来北京城的格局。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其中工程的重点便是宫城,又名紫禁城。
紫禁城位于北京都城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外有皇城、内城、外城层层拱卫,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格局。
朱棣虽是在永乐十四年商议营建北京,永乐十八年正式宣布定都北京,但其迁都的想法,至少是在永乐四年(1406年),或者说是永乐元年(1403年)就有了。
而且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的建筑材料也不相同。
听说过“版筑夯(hang)土”吗?
版筑指筑土墙,即在夹版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古人建房造墙,在很长一段时期,不是用砖,而是筑土城墙。
夯土就是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用作房屋建筑,作动词是表示打夯,即将泥土压实。
汉代建筑是以夯土与木框架的混合结构为主,或者建筑材料中添加了如糯米、石灰、砂浆增加凝固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增添了砖瓦。
砖、石、瓦的增加,建筑物的承受能力加大。例如留存至今,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高大而坚固的长城,更是见证了秦汉、隋唐、两宋、明清绵长的历史。
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青砖砌墙、石砌墙、砖石混合砌筑、条石、泥土连接砖等几种类型。
所以保存的时间比之之前只用木材作为主体的建筑来说,要长了许多,而且用木材或者竹子所建造的建筑物容易起火和虫蛀,保温性能差。
大致了解了古时候的建筑材料后,再回到研究“故宫”上面来。
故宫的房顶和房檐是由黄色的琉璃瓦和绿色的琉璃瓦推砌而成,黄色是皇家专用的颜色,部分灰色瓦顶的房子是供宫中佣工和太监居住以及存放生活物资的。
琉璃瓦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是采用优质粘土再经过很多工序烧制而成。琉璃瓦的优点是表面上釉,防水性能特别好,釉料颜色多种,色彩缤纷,款式多样。
琉璃瓦寿命也非常长,能持久坚持到上百年,但是琉璃瓦也有缺点,做工复杂,材料稀有,琉璃瓦比其它瓦更加昂贵。
仔细观察,故宫的房顶上还有许多“神兽”,统称“五脊六兽”,有祁吉祥、装饰美和保护建筑的三重功能。
太和殿有11个,骑凤仙人排在最前面,按顺序往后排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有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有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有5个,某些配殿有3个甚至1个。
至此,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人的智慧、设计和建造,还有对于建筑的色彩有其独特的审美感。当然这包括耗费的大量物资,也离不开中国古代人们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