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接了一个新班,刚从五年级升上来的一个班级,面对在我眼中的小孩子,看到他们活泼的性格,可爱的形象以及众多各异的表现,仿佛走进了一个大花园里,异彩纷呈。
两天下来,我发现很多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很差,还有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好像学习是为家长或者老师学的,也许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其实深思起来,完全是因为孩子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学习的自觉性的基础在于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所以,习惯是多么重要啊。
任何技能、品质的养成和提升,都需要不断地重复和练习,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即便在没有老师或者家长督促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好的习惯,对培养自觉性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好,主动学习,靠的是孩子的自觉性。而这个自觉性,首先是需要父母培养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教师,由父母从幼儿时期培养而成的基础性的好习惯是后来自觉性的雏形,也是后天孩子自觉性的基石。
一个班里53个学生,两天以来,可以反映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自觉性的差别:有的孩子纪律性强,课堂专注;有的孩子听讲认真,心无二用;有的孩子作业习惯好,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有的孩子热爱读书,进班立即入座,专注读书;有的孩子课堂上发言积极,及时发问-----而相反的是有些孩子课堂不会听讲,专注度很低,作业习惯不好,态度是应付老师等。但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虽然稍有点晚,但还不至于太晚,现在抓起来还能有成效的。
我认为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培养学习自觉性,能主动学习,下面这几点十分关键:
1 早定规矩、严格执行
一个好的习惯,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次次的重复行为的结果。这就要求家长早早在孩子面前制定一个正确的规矩,越早越好,要求到位又具体并且要求孩子每天都要做到。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会学习,只要家长给他制定好规矩,并且有充分的耐心监督,时间久了,孩子自己也就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和自觉性。比如每天回家后写作业的习惯,就看家长的具体要求了。是先写作业还是让孩子先玩,两种方法各部相同。如果你要求孩子只有写好作业才能看电视,并且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写完作业再每天读书半个小时,定好规矩后,孩子和家长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做得好有奖励,没有做到就必须惩罚。不要随意变动规则的内容,并且坚持下去。 否则就会破坏规矩的有效性,最后形同虚设。如果长时间要求并认真做到,几年时间坚持下来自然能形成习惯,自觉性也就水到渠成了。
2 树立目标,积极实现
学习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很快就会倦怠,然后丧失信心,前进也就没有了动力。但如果设置几个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的目标,就会起到很明显的激励作用。
所以,老师和家长应该多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根据孩子学习的实际,来跟他探讨,并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鼓励孩子主动学习。同时注意培养孩子学习自觉性另一个关键,就是让孩子产生学习上的成就感。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目标要求应该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并做到因人而异。让孩子通过完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觉得自己能行。
3 培养主动感,多点陪伴
想不想学,最终还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现在的孩子家长不要指望孩子的自觉性,家长如果操控过多,孩子反而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家长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孩子,鼓励他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并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多一点时间陪伴他。
在陪伴的过程中,家长营造出来的紧张氛围,不利于孩子主动学习。尽量包容、宽松一点,少拿孩子与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少一点威胁,多一点鼓励。
4小组引领、树立榜样
我们常常会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家长,老师要做好表率作用,比如家长在家里就不要在孩子学习,作业的时候看电视或者玩手机。你一边刷着手机,却一边让孩子不要看电视?孩子当然是不情愿的,如果每天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都是在认真地看书,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也会觉得自己应该学习。
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成什么样的人,那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变成这样的人。有时候,你会发现,并不是孩子不想学好,而是环境影响了他,大人的行为引导了他们。因此我们要重视榜样的力量,这一周我们建立了班级小组,6人一组,选出组长,制定制度和奋斗目标,结合前两周的表现,隆重表扬了班级之最,每个小组里基本都有小榜样,因此充分发挥这些优秀孩子的作用,时刻引领本组成员向自觉看齐。比如这两表现好的王子赫,丁一,赵若含,吴玥,崔舰,李佳诺,王珞伊,等,这些同学都成了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了。
5规章制度 纪律约束
自觉性的培养还要结合具体的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因为毕竟是小孩子,自觉性和好习惯不一定立竿见影,很短时间内形成,这就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时候我发挥孩子们的集思妙想,各个小组开展班规组约我来定活动,形成可操作的预定,再结合班级量化考核制度,从制度层次上建立制度,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为形成自觉性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