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光阴是平淡而幸福的,我至今还记得那时在窗前听雨打芭蕉的寂寞惆怅。
我那时亦爱读书,最早时读鲁迅的杂文,当时年纪轻轻,只觉他的文字大多冷峻,不懂那份严肃里对希望的渴望。
后来读张爱玲的散文以及写她的传记,我觉得她的一生多少有些悲惨,知道她在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竟不觉得惊讶,因为我看过她写的《童言无忌》。她写的爱情故事大多是悲凄的,也许与时代沧桑有关吧。
那时年少,经常把张爱玲的名句挂在嘴边,以此向别人显示自己的博学。时过境迁回头想想,还真不曾懂过她泣血的文字。
少年时崇拜过林徽因,偷偷抄写她的诗歌在本子上,抄的多了有时竟能感受到某句诗的意境,譬如那句“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在某个安静的下午,我做完了该做的事,看着夕阳沉落,脑海里出现这么句“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那时的心境妙不可言。
那些年我喜欢过诗歌,现在我才发现,只有心很静才能读进去诗歌。那时我的心是很安静的,我喜欢过席慕容,读不透她的文字,但是会从她写的诗歌和散文里感受到温暖的幸福,正是这样的幸福感觉支撑自己走了好久。
亦深深喜欢余秋雨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他的渊博,读他的散文,感叹历史埋藏的优雅在流淌着。
有人点评说红楼梦的局限性在于里面的诗词歌赋,我少年时读红楼,却因为那些诗词而沉醉,抄在本子上,撒上木樨花,馥香久久不散。
年少时真是爱慕虚荣啊,在什么都不懂的岁月里,屡次晒出张爱玲的语录来展现自己读书多,总是强调她的寂寞辉煌,想想真的很可笑。
有过那么一段找不到自我的时光,心总是沉不下来,并且怀疑自己读过的书。一度因为找不到方向而神经衰弱,后来慢慢地做该做的事,从生活中一点一点找兴趣,听信一位作家的话,她说,“生活才是大戏”。是啊,生活才是大戏,感受柴米油盐酱醋茶背后的淡淡暖意。
文字是别人写的,读完后的感受却是自己的,这些最真实的感受,化作内心深处的感动,可以支撑我走很远的路。
后来,我才发觉,少时觉得平淡的文字,随着时间推移,竟感到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恰如生活。我的生活也越来越宽阔,掺杂百味,透过所有,我亦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