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优秀书籍呢?魏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1.思维方法或判断力。
魏老师用一个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如何快速地知道这个领域的高手是谁,有哪些值得阅读的作品和文章?当然,不同的领域方法不同,但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背后的思维方法或判断力。我对此的理解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研究程度,决定我们是否能够快速找到矿藏,决定我们是否能够开采出黄金来。
魏老师用开发苏轼课程的事例,通过具体的步骤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深入研究,开发出精而透彻的课程。魏老师还说,现在的老师大多缺少研究精神,仔细想一想,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有能够拿过来就用的书籍或资料,甚至课程都已经开发好了,如何上课步骤已经写好,我们拿过来直接用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我们只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而没有成为一名矿工。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想能够此时此刻最适合自己的图书,首先需要我们有研究精神,如果有了研究精神,我们自然会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去寻找到最适合的矿藏,然后慢慢开采。
2.找人不找文。
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熟悉领域中的高手。魏老师在这里给我们指出了两条定律:在任何领域,高手都非常少,教育领域尤其如此。名气很大的一批人,往往不是高手。
那怎样找出某领域中的高手呢?魏老师说要靠嗅觉。在一个领域里沉浸得愈久,嗅觉愈灵敏。高手的特点是通透。无论是高深的问题还是小问题,三言两语、轻描淡写中就能让你豁然开朗,如果有这种感觉那么这个人就是高手,如果你读着读着作品就兴奋起来了,那么这个人也是高手。魏老师还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读高手的文章不兴奋,并不意味着他不是高手,而是我们还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理解不了,自然就读不懂,自然不可能产生兴奋了。
读高手的书,即使只翻后面的资料索引,也是极有益的。因此,我们要找到某领域中的高手,然后再去找高手的书籍,买来读。
3.批判性选择
魏老师说,高手也是有缺陷的,这是人的有限性决定的。因此,我们不要完全迷信高手,不必神化高手。所有的高手,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的。因此,我们要理解和判断一个高手,可以研究一下他的学术背景,教育领域的高手跨界很重要,多学科背景更有优势。
魏老师最后给我们总结如何更快地找到黄金:
(1)在任何领域,总有一些基础的核心入门书籍,应该作为阅读的底线。
(2)围绕着你要解决的问题,你要锤炼快速寻找精华资源的能力。
(3)要逐渐熟悉你所在领域的高手,从入门级的高手开始,向上修炼。
而这些都属于初阶修炼,只是讨论到哪里去挖矿。中阶修炼,则是打造围绕自身的高品质的生态系统;高阶修炼,则是锤炼一剑封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