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加拿大

(六)

我来加拿大的任务很单纯,那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加拿大法律规定:十二岁以下的儿童不能单独留在家中或车里,必须有成人陪伴,否则,一旦出事,家长将承担法律责任或者剥夺了你的监护权。对孩子的保护,加拿大人慎之又慎,即使是几岁的孩子学骑自行车,也必须戴上头盔、护膝,以避免发生意外。万一孩子摔伤,政府会依法追究你的责任,那就像孩子是你替政府照看的一样。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偌大的社区里一天到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息,只有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才会打破这里的宁静。象国内一样,每个上学放学的孩子都有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陪伴,护送至学校门口。有的家长甚至拖儿带女,用童车推着更小的、不能单独留在家里的婴儿,一同来送孩子上学。放学也是这样,重复一下上学的场景而已。无一例外,白人、黑人、印度人都这样。其实,外孙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也就几百米。

家长把孩子送到门口,并与站在门口迎接学生的老师微笑着点一下头,这便算是交接仪式。当然,我也一样,将外孙送到门口时,用生硬的英语和老师打个招呼,算是完成了早上的任务。

上岗前,女儿叮嘱了我很多,反复强调的是:如果外孙在路上调皮,千万不要大声呵斥或打骂,否则,会惹来大麻烦;在学校时,千万不要对别的孩子随意拍照,更不能去摸孩子的脑袋或脸蛋,这种行为极不礼貌,甚至会被人误解为你是恋童癖。女儿还进一步举例说明:你注意到了吗?校车的司机大多是女司机,知道为什么吗?这也是防止儿童受到性骚扰的一项措施。

来到加拿大后,我常见校车那副威严的派头,以及它所受到的礼让。它在路边停车时,左边伸出一个牌子,那意思是禁止其他车辆超车;右边则伸出一根横杆,挡住其他行人,让乘车的学生依次登车。它的车后,会停着一排耐心等待的车辆。

此外,女儿还再三告诉我,即使在家里也不能打孩子,偷着打也不行。如果孩子在学校告诉老师自己在家里受到伤害,家长也可能会吃不了兜着走。老师如果知道孩子受到伤害,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报警,警察也会积极配合调查,心理辅导人员也会迅速跟进,马上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如果孩子身上发现青一块紫一块的情况,你百分百地会失去孩子的监护权。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加拿大就是如此严格地保护孩子。

曾听女儿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她的一个韩国同事,儿子十岁,一年前不懂事地向学校报告说父母对他家暴,结果惹来了一场持续了近一年的麻烦,差点被剥夺了孩子的监护权。风波过后,她们孩子带着回韩国探亲时,孩子在路上又惹她们生气,结果新仇旧怨一起爆发,飞机一落地,还没出机场,她们就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出了憋了好久的恶气。

来加拿大不久,我发现社区里每隔不远就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儿童游乐场。小的只有一组滑梯、几个秋千和一个沙坑;大的则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从篮球场到足球场都有。傍晚时分,这些场地上都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大人们则都默默地退到场子外围,静静观看、耐心等待。

外孙的学前班不教孩子读书识字,也不教唱歌跳舞,却带着孩子玩沙子、玩土、玩泥巴。冬天,还会领着孩子去雪地里玩雪、滑雪、打雪仗。当然,学生的教室里也有各种玩具、画画的彩笔等,孩子们可以涂鸦、摆积木,还有专供拆卸安装的玩具。老师认为更重要的是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会和其他孩子相处和分享,不支持孩子在手机上玩游戏,尤其是暴力游戏。

我初来时,为了讨外孙的好感,曾让他用我的手机玩那些疑似暴力的游戏。女儿发现后,强烈反对。此事竟然也被学校老师知道,并专门和女儿谈话,告诫不能让孩子玩暴力游戏。

外孙很乖,听了老师和妈妈的告诫后,就不再提玩手机的事了。其实,加拿大的孩子都表现得很乖,除了在游乐场上的玩闹外,其他场合基本上听不到孩子的哭闹和大声喧哗。我女儿的左邻右舍家家都有孩子,有的是一两个,多的三四个。孩子们大都在家里玩,极少跑到街上。外孙和他们都是同学,但他们之间也从来不会串门玩耍或相约上街捉迷藏。这大概也是加拿大的一种文化。

我开始明白,文化是一种氛围和环境,从出生起就浸润着每一个人,需要去仔细观察、用心品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