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像一块废铁,躺在北京东边,而这整个北京的废铁也就成了她的。
798是在一片旧厂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尚艺术区,主要进驻的是艺术家和文化机构,以及近年来被商机所吸引的一些小商铺,他们通过租用、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产业聚集地。
厂区规划有序,建筑风格独特,有着高耸的烟囱和宏伟的厂房,部分厂房是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如今走进798,最先吸引人的无疑是这些后现代风格的建筑设计,丝毫看不到原来厂房的破败感,取而代之的是整体环境氛围的和谐:路边随处可见夸张变形却不失艺术美感的雕塑,墙面上多是色彩斑斓的涂鸦……这些文化艺术气息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北京798艺术区的形成是个偶然事件,也可以说是时代变迁的大环境下必然的结果。
798是东郊的电子厂区,90年代后期企业经营困难,厂房闲置,1999年艺术家隋建国选择这里举办雕塑展,引起了国际关注,此后,一些从事绘画、设计、广告的创意人才开始进驻798。
2003年,一些行为艺术引起国际上较大反应,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因当代艺术本身的争议性,使得有关798的去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同意留、有人要求取缔。最终798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2009年,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是一个噩梦时期。经济衰落,798艺术区的画廊很多倒闭关门,交易额度下降,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危机,展示空间里门可罗雀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798的发展到了瓶颈时期,调整定位成为生存下去的有效办法。学院艺术开始更多的进入。虽然如今的798艺术区已经成了无可厚非的艺术商业区,但在这起起落落的发展过程中,它所代表的一股前瞻力量影响了整个中国。
总之,798艺术区的形成,是诸多因素融合的产物。从根本上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经济因素,即合理的租金价格是促进艺术区自然形成的关键因素。建筑与地理因素,增加了艺术区的吸引力。紧邻艺术院校与首都的区位优势对艺术群体的集聚效应,客观上加速了艺术区集聚的规模和速度。大众求新求变的心理预期则为艺术区的规划保留与和谐发展提供了舆论支持。
90年代798厂区的租金在0.3元/天/平方米,到2004年租金在0.726元,2008年实际出租价格在4元左右。2004年前租金不高的原因之一是这个地方的厂房设计不符合大型企业建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厂区及周边道路较窄,不适合建大型物流基地,从而限制了租金的上涨。2004年后租金上涨的直接推动力量是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规模聚集,推动租金上升,同时存在倒租,从而将租金推到相当于城市中心区写字楼的水平。适宜的租金,是798艺术区形成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我们可以这样认为,2001至2006年,798艺术区所在区域的经济价值完全被低估了,而艺术家发现了这一被低估的价值,并借助这一机会很好地将艺术活动本身的潜能发掘出来。
798艺术区建筑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工业建筑空间利用上的开放性与可塑性。工业厂房空间开阔,艺术家与艺术机构租用后可以相对自由地搭建和创造符合艺术创作和生产需要的环境,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进入工厂,不仅创作艺术作品,也创造文化空间,它将工业建筑利用转化为博物馆、画廊和其他附属商业设施,以产业建筑的新功能替代旧功能;再者,798的包豪斯风格建筑的独特性,使得798艺术区与世界的对话有了共同的基础,即由建筑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无与伦比的影响。
798艺术区紧邻首都机场高速路、京顺路等交通主干道,交通便利。从区域版块来看,798艺术区与北京的使馆区、商务区和大型居民社区的距离不远不近,形成了一个环境幽静的“城中区”。
国内外艺术村落发展的实践表明,独特的建筑风格与适宜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增进艺术区的吸引力。798艺术区的建筑和地理因索,的确增加了艺术区的魅力。但从客观的角度,我们不宜过度地将建筑与地理因素的作用放大。事实上,宋庄的地理位置远不如798优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远不如798繁华,建筑也不如798那样更加符台工业文明的特征,但宋庄却聚集了数千个艺术家和几十个画廊(美术馆),规模气象也要超过798艺术区。
举凡重要艺术村落的出现,大都有知名高等艺术院校的学术支持与交流互动,这已为世界性的艺术村落发展的历史所证明。798艺术区的兴起与紧邻中央美术学院这一有利条件是分不开的。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从城市中心区搬迁到北京电子器件二厂作为临时中转地。同年雕塑系租用闲置仓库作为雕塑车间,而这个雕塑车间一直存在并经营至今,成为798艺术区诞生的重要标志。
798艺术区的形成是一个偶然,她作为北京城市文化的神来之笔,反映的正是它作为文化传奇的一面,符合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冈此,798复古即时尚的形象因心理期待而无限放大,但我却并不希望这个神来之笔在自由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