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故事)老普外的那些事

【原创】白蛇

(2023年8月19日)

    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情怀;医术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责任;医生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病患,更是一个个家庭。回归医疗本质是我们每一个医者需要努力去做的事。

      "老普外"是我们对贵州省人民医院老普通外科的简称,其实10年前省医就没有普外科了。早已衍生出加上器官移植科在内的3个肝胆外科、2个胃肠外科、1个乳腺外科、1个甲状腺血管外科等7个科室。在这个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10年,在这个器官移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大血管置换、腹腔镜下胃肠、肝胆胰外科手术、乳房再造都成为了常规手术的今天。我却仍然怀念老普外那个氛围,对老普外深厚的感情永远不会淡化。

老普外科全家福

    那是90年代末的一个冬季,40岁出头的我再一次辞去了一个市级三级医院副院长的职务,调到省医普外科,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做一名纯粹的外科医生。接待我的是当时老普外科的行政副主任吕连芳先生,他是一个和蔼可亲,乐于为大家服务的人。按程序与大家作了自我介绍后,他居然亲力亲为地把我领到人事科、病案室、 图书馆、后勤科等部门办理了相关手续。使得初到一个陌生环境的我,少了些忐忑不安。

    当时的省医普外科是一个比较大的科室,位于老外科大楼的3、4层,共有70多张病床。普外一以肝胆外科为主,普外二以胃肠外科为主,乳腺、甲状腺、血管外科等专业的病人,两个病房都可以收治。

   

首次从老普外分离出来的肝胆外科


肝胆三部器官移植科全体医护人员


从肝胆外科再分离出来的肝胆三部、器官移植科

    我到老普外时的学科带头人是何明鑫主任。他是60年代中期的大学毕业生,后又读了华西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并有作为访问学者到日本学习的经历。他是省内著名的学者型外科专家,我有幸阅读过他手写版的读书笔记,那漂亮的钢笔楷书和微妙生动的绘图最客观地彰显出他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他的特点还在每周例行的疑难病例讨论和大查房时凸现出来,如果头一天不认真准备,一定会被善于提问和把问题延伸展开的何主任搞得张口结舌,狼狈不堪。他还特别鼓励年轻医生撰写论文,设计科研课题,谁有问题找到他,他都会中肯地提出意见,只要需要他会不厌其烦地帮助修改和核实统计学数据。在这方面我就受益匪浅。

    钟必强主任是六十年代中期医科大学毕业的。他以精湛超群的外科操作技术在业内享有盛名。他思维敏捷手术干净利落,术野干干净净没有废动作,他还为一些被外院认为已经没有手术机会、走投无路的患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年轻医生都以轮转到他的治疗组视为荣幸,他告诫我们的"外科医生不论成功与否,你必须学会从自己完成的每一次手术中总结自身的不足"的教诲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我总把正当年的何明鑫和钟必强主任看成老普外的文武掌门人。

    肖开洪主任是一位6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他身上凝聚着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甘当年轻人的铺路石,你随意从病历架上抽出一份病历,就可以看到肖主任亲手修改查房记录、手术记录和病程记录的笔迹。记得有好多次下午我在门诊大厅碰到本应休息且年事已高的肖主任,专门等候着为上午在他专家门诊就诊的患者看检查结果,他那发自内心细微的千方百计为患者提供方便的高贵品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还有就是最受全科医护人员尊敬的沈季𠓾老主任。他是50年代初上海医科大学的毕业生,老普外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当时省内屈指可数的知名老专家。我到老普外时,他刚退休,幸运的是前几年专家门诊时与沈主任也有接触。有幸的是80年代毕业入老普外的那批医学生,在医学入门的初期,就得到了具有人格魅力的沈主任医术和医德方面的谆淳教诲,为他们今后从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早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及专家级医生的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栩栩如生地讲述一个关于沈主任的故事。还有那个除了医学知识外,可以把中国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的徐乃荣主任。

与受人尊敬的老主任们合影

                      二

    一到老普外科我就深刻地感受到它是一个风气特别正、充满温暖、团结和睦的大家庭。老主任们学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关爱呵护年轻人。年轻医生学习勤奋,工作努力不怕吃苦,尊重老主任。医生护士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处得像兄弟姐妹一般。如果你是一个作风正派,勤奋好学,努力工作的人,瞬间你就会被这个大家庭所吸纳,并很快融入其中。

     

歌咏比赛留影

 

歌咏比赛留影

    老普外科虽然没有现今这么多的博士、硕士,但是当年能进入省人民医院老普外科的医学生,一定是本省医学院当届毕业生的前几名,或者是省外重点医科大学分配来的优秀医学生。老普外科虽然没有今天那么繁多需要背诵的制度,但那套由一代代省医老普外人传承提炼出来的制度,严格地管理着医者的医术和医德,在每个医学生进入老普外的那一天起,这些制度就逐渐进入血液,融入骨髓,深入人心。它体现了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精髓,警示了"床旁获之细微"的重要性。

    记得刚到老普外时,我们治疗组给一位胆管下端癌的患者施行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由于初来乍到为了保险起见,我在病房守护了一夜。第二天居然得到了何明鑫主任的高调表扬,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老主任们对中青年医师的培养导向。

    当年在老普外呆过的医生,无论现在是作为学科带头人、专家级别的外科医生、或是医院行政部门的管理者,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呈现出老普外人严谨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如果仔细观察,无论现今的影像学检查如何先进,你会发现老普外出来的医生,面对一个个病人时,仍然会遵循详细地询问病史,细致地体格检查,然后根据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分析再作出决策,绝对不会坐在电脑前仅凭一张CT或PETCT的结果就草率作出决断。而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在从医初期由老普外的主任们反复雕琢形成的,我深深地感受到关键时刻真的可以体现出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

    记得三年前我上专家门诊时,来了一个50多岁的男性病人,他已经被省外好几个大三甲医院确诊为已经没有手术机会的晚期胰体尾癌并肝转移。他女儿非常孝顺,在走投无路时想回老家最好的医院再试一下,希望为父亲获得救治的机会。我阅读了他的上腹部增强CT片,胰体尾及左、右肝脏的确有比较大的占位性病变。初略一看外院的诊断似乎也无可厚非。当我耐心倾听家属叙述病史的过程中,突然听到一句"爸爸自生病后每天都会晕倒⋯⋯",我顿时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兴奋,决定将患者收入院作更进一步检查。在严密监测血糖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患者每次晕倒时血糖都不出意料会低到危急值,病变的穿剌活检推翻了胰腺癌的诊断,证实为,"低度恶性的胰岛细胞瘤并肝转移",我们给患者施行了胰体尾、脾脏、左、右肝转移病灶的一并切除,后续肿瘤科靶向药物维持治疗,使患者获得了最好的救治。"恶性胰岛细胞瘤并肝转移"这个少见病例确诊和成功治疗的经历,使我深切的体会到老普外科传承下来那些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一个医者来讲是何等的重要!

                    三

    老普外与现今延伸出来的7个专科的业务量和范围完全没有可比性。但在当时的省人民医院,只有70张病床老普外的工作量也是屈指可数的,科室的手术量大约可占全院手术总量的三分之一。除了大量的择期手术外,它还承担了现分离出来7个科室范围的急诊手术。复杂、严重的腹部外伤和需要紧急手术的外科急腹症颇为多见,夜间两个手术台通宵达旦地手术,当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一值班、总住院医、二值班、三值班全军上台在无影灯下奋战到天明,也是家常便饭。因此,为保证急诊患者手术治疗的即时性、准确性,安全性,老普外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急诊病人救治的流程和制度。

      首先,总住院医师必须从担任五年以上优秀的住院医师中选拔,两个总住院医师24小时轮換,任职时间为一年半,我们老普外每届总住院医师总是配合默契,主动承担多一些工作,那怕再辛苦拖延下班时间,也要把该做的急诊手术完成好,从没有发生过推委病人的情况。由于每天要处理大量、复杂的急诊手术病人,因此每当完一届老总后,对急危重病人的独立处理决策水平和外科手术操作能力将会得到脱胎换骨的大幅提升。因此,每个年轻的住院医生都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记得当年有一位年轻的女住院医生,为了不错过自己当总住院医师的机会,新婚不久居然将刚怀上的孩子断然做了人工流产。或许今天的年轻人对这个看似"荒唐"的举动匪夷所思,但当时这个行为从一个侧面,不置可否地反映了老普外年轻医生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

    其次,科里有严格的管理各级值班医生职责的条例。总住院医在什么情况下必须请示上一级医生都有很明确的规定,而且在下午7时必须带着住院医师、进修医生、实习医生对病房进行黄昏巡视及教学查房;二值班必须住在病房对重危患者及突发事件进行把控;三值班虽然夜间可以不用呆在病房,但只要接到电话,老普外的三值班医生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无论深夜或凌晨,半小时内都会地准时赶到病房或手术室,绝不会在电话里简单听几句病史的汇报,就草草发指令。尤其当时有的三值班医生年事已高,这些良好的习惯很真实地体现出医者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职业素养。

    老普外每天的早会很有仪式感,全体医护人员全程都是站着,只有夜班护士可以坐着。早会要保持绝对肃静,那时还没有手机,但主任会特别强调必须关闭BB机,仔细聆听值班医生护士的交班,以体现尊重夜班医护人员辛勤劳动的态度。主任会根据交班内容仔细判断前24小时内收治的急危重病人,处理是否及时、准确、符不符合医疗原则,大手术病人是否平稳,然后进行点评。对于处理有瑕疵的情况,主任或当即批评指正,或散会后请当事人到主任办公室"约谈"。

    对于复杂疑难、诊断不清或高危手术病人,除了全科讨论拿出最佳手术方案外。手术时,不论患者是何身份,老主任们还会习惯性地到手术室了解现场的手术进展,观看术中发现与术前判断的情况是否一致,如果碰到意外的困境,会及时地为术者排忧解难,充当着术者最坚强的后盾。许多年过去了,老主任们在手术室的画面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他们就像一道生命的守护墙,守护着患者的生命,甘做年轻医生的铺路石,这不仅体现了老普外医生的团队精神,而且真正彰显出医学实践应该以德性为本,以服务为基础,以品格为主,以诚信为本,安全重于泰山,责任高于一切的职业精神。       

    老普外医生们还有一个好习惯,当疑难或危重病人要去进行特殊影像检查或去介入室做治疗时,无论多忙带组的医生都会亲自陪同病人前往,以保患者的安全,会在第一时间获取最客观的临床检查依据,以助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并为介入室的医生提供更全面客观细微的临床资料,以配合介入科医生为患者获得更满意的治疗。那时医院里还没有现在这么庞大专业的担架、轮椅护送团队,许多时候我们医生都会充当担架队员搬运病人,急诊手术时亲自搬运病人更是常态。记得力量不足的我们搬病人时,还像川江号子喊着口号,开始是"一、二、三",不知什么时候又演变成了"one、two、three、four"。

    老普外的医护关系非常融洽,医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管床护士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需要填写的医疗文书,在床旁观察病情,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时间比较多,更容易发现术后患者,危重病人细微早期的变化,以及时反馈给医生。有抢救病人时,更能充分展现出医护间配合的默契。老普外当年的年轻护士,现在大约有三分之二都逐步提升为医院其他科室的护士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老普外护士的整体素质。

                  四

    现在虽然老普外早已不复存在,有的老主任也已相继离世。由老普外分离出来的各个新科室的技术水平也随着这个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时代而飞跃地发展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不断成长,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先进医疗技术也已成为了现实。但是这个科室在老普外人心目中的地位却相当于他们从医的"原生家庭",许多年以来老普外人都心有灵犀地把胃肠外科当成他们"老普外的基地"。每次年末的聚会,胃肠外科张忠民主任和护士长都会提前把请柬亲手发到每个老普外人手中,并还要逐一电话提醒。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像回家过年一样的团聚机会,每次年末老普外的团聚都很热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老普外人都会又唱又跳地狂欢到深夜,真像一个小型的"嘉年华",那种真挚的像亲人般的情谊,以及对老普外那种像家一样深深眷念和热爱的珍贵情感是局外人难以想像的。

掩饰不住的快乐

   

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我在40多年从医的道路上,能融入老普外成为这个温暖大家庭的一员,能够得到那些德高望重老主任们的关爱和谆谆教诲,能够与老普外的同道们结下像亲人般的珍贵情谊,是非常幸运的,也是心怀感恩的。老普外科永远是我内心深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中找回我们的初心",真心期盼老普外科的那些优良传统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第六个中国医生节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的前辈以及那些无限热爱医学事业,默默坚守在临床一线,为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作出贡献,为挽救他人生命而努力工作的同道们!

注:由衷感谢李国祥主任提供的珍贵照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