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用厚厚的一本书告诉我们:作为人类,要宽容。
我们时常,是不够宽容的,即使许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并没有宽容或不宽容的资格。又无知又有责任感,本就是许多人的通病。
我常年使用印象笔记写作和记录,它代替了我从学生时期就傍身的一个随时用来记录灵感的小笔记本。最开始使用印象笔记,是因为高晓松,一个我认可,却谈不上喜欢和崇拜的人。
那时,微信尚未如此火爆,微博尚是社交主流。高晓松那日发微博曰:
看了几天海与潮,得了礁石野生鲍鱼青口密集恐惧症。写歌写剧本之余,随手涂抹了小品文若干,决定开个专栏叫《晓松笔记》。每周弄个一两篇,好歹坚持一两年。或有尺度太大说不进节目的思考,或有过于私人不宜宣泄的成长,林林总总,放在这里与知音们慢慢分享。
后面附了链接。我随之点击进入,看到了开篇文章,上来便说:
总有些人逼你写字。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老师同学初恋女友,让我觉得写字是一种神器,可以舒经活血通便生津。渐渐地写出些乐趣,于高中时便组起了诗社,自任社长……
……于是我成了敝大名校第一任校刊主编。并且顺势以权谋私延聘隔壁班漂亮女生与我一同在油印室里用铁笔在蜡纸上誊写诗篇,用手动油印机一张张印出小说,仿佛回到民国……
不论高晓松其人如何,此等行文作为轻阅读也是可以舒经活血的,我便暗自决定要将这集子看下去——当然,我顺带着也发现了那只又活泼又沉稳的大象,以及那种不落俗陈的绿,顺势也入了印象笔记的坑。
自然,那天最大的收获,并非是发现了高晓松的集子,而是探索了印象笔记。我当即注册使用,庆幸一向对新科技后知后觉的自己,终于找到了“云存储”的简易方式,自此,再不用担心过去的文章诗歌无病呻吟由于电脑进水,或移动硬盘丢失而永远离我而去了。我迅速地从保存旧日文字的各个地方将它们拖拽进印象笔记中——从存储在各大社交网站上的日志,到散落于许多个电脑硬盘中的文件夹,整理之下,竟也有百篇之多。
自此,印象笔记便成为了我生活中的得力工具。除了收藏高晓松的“晓松笔记”时时追踪新文之外,我更用它满足了自己收藏摘抄开脑洞的诸多诉求。在与这头大象相处的日子里,我真是如鱼得水。
后来,我便开始了用印象笔记写东西的日子。每日地铁之上一来一往80分钟,足够写一篇小文,不占用大块时间,还能满足自己“发之于外”的欲望,唯一缺点便是左手拇指已患了不太严重的腱鞘炎。
逐渐地,印象笔记中用于创作的笔记本,已积攒了近200条笔记,我也逐渐忘记了带我入门的高晓松。只是偶尔翻看笔记时,能看到那个带着共享标志的《晓松笔记》,静静地排在我诸多笔记本中间,里面的笔记数量,似乎很久都没变过了。
有一日,我又打开那个笔记本,发现里面的32条笔记竟都已经打不开了。高晓松也未曾像之前开篇引语一般地写篇告别词。我不禁怅然,也许,这集子就此无疾而终了吧。自然,作为高晓松这种人,将这32篇文章编纂成册,也可卖个好价钱,只是我本以为,他会坚持更久,可他却让我失望了。
其实想想,此也是人之常情。高晓松好歹也坚持了一年,写了不少文字。不论他是因为什么停止更新,都情有可原。这世上有多少人豪情壮志地开始,却毫无产出地无疾而终了呢?名人,仅仅因为他们是名人,往往就会备受瞩目,也更加犯不得错误——言重了,岂止是犯不得错误,就连小小陋习都会被人添油加醋骂得体无完肤,仿佛他们是神非人,永远站在舞台上聚光灯下,永远不能穿帮一般。
网络暴力与现实生活中的肆意谩骂,多是因为宽容不够。与其说是宽容不够,不如说是修养有欠,阅历有亏。
“黄杨两姓明星千万土豪婚礼遭批判,网友称——你不是戏子是什么?”
“某性学家在礼堂演讲遭大妈泼粪。”
这两条新闻,一条线上,一条线下,被攻击者的行为与攻击者都没什么直接关系。这世上的土豪婚礼难道少吗?我是个演员不假,结婚我愿意让我媳妇风风光光,我用自己挣来的钱办个世纪婚礼,就算是有失低调,又有何不妥?过分关注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本来就是对人性的不尊重——这就好比,你上班需要西服革履,可下班之后,依然被要求西服革履,就连睡觉也不例外,你可愿意?想来,当事人若是冯小刚,只怕发声骂一句“关你屁事”都算轻的。
再说性学家的遭遇——你们前一秒还在为屠呦呦的科研成果获得诺奖未能掀起足够大的波澜而义愤填膺,这一秒就对着另一个科学家大泼其粪,不知该说你是对他的研究成果不认可呢,还是读其研究方向不了解呢?你究竟是在泄不知从何而来的私愤,还是在充当着人民公使伸张正义呢?
无知而有责任感,是人类最悲哀的愚蠢。
许多人曾说,网络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所有人都是可以发声的自媒体。不知说这话的人,是否该补充说明一下,何为“言论与言论自由”——所谓言论自由,可并不是指“骂人的自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