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适逢中顶庙举办花会的热闹日子。
大早,便驱车带女儿前往。路上,照旧将我对目的地提前做好的功课简要讲给她听,激发她的兴趣。每次出行游玩,还是希望收获一二,不虚此行。
中顶庙,是北京著名的”五顶”之一。五顶,属皇家庙宇,均建于明代。是旧时五岳、五行的体现。分别由东顶、南顶、西顶、北顶和中顶组成。在北京众多的碧霞元君庙中,名“顶”的只有这五座。东顶曾在东直门外,现已无存;西顶在西直门外蓝靛厂,还存有较多的建筑;南顶曾在永定门外大红门凉水河北岸,现已无存;北顶在安定门外今奥运村;中顶在北京南中轴线永定门右侧的西铁营村。因城内中心之地为紫禁城,不能建庙,故当时选址在城西南郊(古典礼法对五方的“中”定义为若不能真正居中,则选西南)。虽处平原,但因供奉泰山顶上的碧霞元君(中国古代祠祀的道教女神,上庙位于泰山极顶南),所以称“顶”。香客进庙上香称为“朝顶”,祈福护国佑民,求子求福。
北京的五顶庙会除供人烧香礼拜之外,还各具特色。南顶跑车、赛马;东顶、北顶物资交流,买卖日用品;西顶则为皇帝幼童剃度的受厘之处;中顶,以其热闹非凡的社火、走会(今称花会)最为闻名。
据《旧京风俗志》记载:“游人甚众,均前来瞧会”。”中顶香火极盛,庙会时人山人海,商贩云集。花会表演和售卖鲜花是中顶庙会的两大特色。各路民间文武花会齐聚竞演,接连献技。中幡会、狮子会、五虎棍、开路、少林棍、双石头杠子、挎鼓、什不闲、杠箱......让游人目不暇接。正值牡丹、芍药、荷花等众多花卉怒放时节,香飘数里。附近花农聚此卖花,为庙会增添无限色彩。曾有古诗形容:“右安门外少见尘,人影衣香早稻新,小有余芳开市后,坐看中顶进香人”。可见当时中顶络绎不绝的兴盛景象。
自2006年起,丰台南苑乡恢复了每年阴历六月初一的花会,如期举办大型民俗文化节。邀请北京四九城各区的民间花会高手精彩献艺,成为京城的民俗盛会。据悉,中顶由乾隆皇帝封“一统万年大鼓老会”(又名“神胆挎鼓“),因其独特的花钹挎鼓已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顶庙,明代天启七年(1627)在当时的唐万福寺北侧始建。乾隆三十六年(1771)皇帝下旨拨款重修,赠送藏式石狮一对,并为庙名及两殿门额题字。民国二十六年(1937)重修山门和大殿。1984年中顶庙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丰台区政府又先后两次重修中顶庙,增加了东西两座配殿,并在墙壁雕刻二十四孝图、百子图、道德经、朝元图,更丰富展现了中顶庙文化。
远远望去,青砖红墙的中顶庙气韵十足。庙外最东侧的夹柱石残件诉说着中顶昌盛时期的宏伟气势。
其坐北朝南,砖砌仿木结构的山门(寺院正面的楼门。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为三座小门楼,中间大,两边小,均为两扇对开式木门。山门前的一对藏式石狮,东雄西雌。不同于中国传统石狮,头部毛发是长条垂落而非短而卷。据说全京城仅有两对。中间门楼上的青白石额刻着乾隆亲笔题写的镀金庙名——“护国中顶岱岳普济宫”,如今依旧清晰明朗。题字四周红色底纹之外是青绿雕花的巧妙装点。边缘虽已被岁月打磨,但其风度韵致犹存。“万古琳宫称广济;重修宝迹继长春”刻于山门上,记录着民国年间长春堂药店捐款修庙之事。在“中顶普济宫百子盛会碑记”上,四周精巧地雕有百子图案,俗称“百子碑”。
庙内青砖铺饰,松树映衬。中央座落的正殿由青砖砌成,门窗用红漆粉刷,额曰“资生溥化”,为乾隆御笔。大殿之内,供奉的是此庙主神碧霞元君像,东侧为眼光娘娘像,西侧为送子娘娘像。殿门前面立有两根檐柱,写着“有求圣君蒙恩以庇佑,必应善士集福而平安”。此外,还供奉催生、送子、眼光、痘疹等诸位娘娘。各配殿设有东岳大帝办事衙门七十二司,供奉各路神仙塑像。其规模之大比朝阳门外著名的东岳庙七十三司仅少一司。
中顶庙现有石碑四块:百子碑,甲子老会碑,放生老会碑以及无名碑。
得益于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世良老师对丰台历史的挖掘整理,在他编著的《中顶庙的故事》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渐近中顶庙,锣鼓喧天,把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的小庙装点得格外红火。
丰富多彩的花会表演此伏彼起,应接不暇。
休息间歇,四岁半的女儿被山门两侧的金色彩绘壁画吸引了。百子图和二十四孝图中,各个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活至极。女儿踮起脚尖,仰头认真地看。一手握着庙会上送的小鸟泥人,一手拿着小熊糖画,全都爱不释手。终了,索性把糖画叼嘴里,用好不容易腾出的小手去触及壁画上的线条。摸过了,仿佛就能深深地印入脑子里似的......最后,还用水彩在极具中国画风的脸谱和葫芦娃上耐心涂色,兴致盎然。完成作品后,又好生得意……
至此,今年的中顶花会采风就此结束。要说是否圆满,聊天中,女儿不经意坦露出的一句小心绪便是答案了——“妈妈,是一年才一次吗?那——那明年妈妈还带我来,好吗?”
回家,晚饭后,女儿翻看我带回的杂志。看到一张舞狮的插画时,她突然兴奋地指着喊了起来“妈妈妈妈,今天——我们看的表演,也有这个舞狮——对吧?和这个很像——爸爸,我还没——来得及跟你讲,今天去的公园——我和妈妈,超级好玩……”
根本不容我回话,女儿已经东一句西一句开始讲述她曾看在眼里,却记在心里的一个个场景。孩童专有的缺乏逻辑的简短句式。语气间,夹杂着丰富的感情色彩。
一会听得逗趣十足,那是在讲双簧和变脸;一会听得紧张担心,那是在讲中幡;一会又听得威猛夸张,那是在讲舞狮;一会又难掩内心的欢喜,那是在讲现场制作并送予她的泥人和糖画……其中,也有惹她小郁闷的震耳锣鼓声和熏眼的香火。
......
桩桩件件,居然都烙在了心底。
稚气的描述中,总能感受到那一个个具体的传统民俗给小小的她带来的新奇感和震撼力。
我心里感慨,民俗文化的熏陶就这样在不经意间点滴传承着,深深植入了下一代的记忆里!恍如昨日,我小时候的解读和领悟。对于孩子,这些最生动形象的演绎方式,远比文字和语言教化要丰富深刻得多。
这些年,辗转走过很多城市。终其能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们以不同形式呈现出的当地民俗:一目了然的建筑特点,不绝于耳的地方语言,有代表性的历史景点、传统游艺,乃至各式或吃或玩或用的特产……
大多城市,都只是匆匆路过。
北京,在这些城市里,显得尤为特别。
特别,是因为她对我而言,独一无二。
特别,是因为她于我来讲,被寄予深情。
除了家乡,北京,是收容我最久的地方。在家乡出生、成长十余年,在这里安家、打拼十余年。
我爱我的家乡,同样,我满心期待也爱上这里——我的第二故乡。
想要爱上一座城,就要爱上她的人文,爱上她的民俗。这样,爱才能停留在心底,长久,住进骨子里。
还记得12年前,首次走进这座城,传说中的千年古城,却又实在现代繁华。衣囊紧涩的我在丰台区大井村租了一间西向的小平房落脚,开始了漫长的北漂生活……
从不敢奢望有一天,要在这里扎根。那理想太过沉重,遥不可及,终将归于一场幻念中的梦……殊不知,在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坚持中,居然在一点点实现着。当梦幻逐层揭开,看到的甚至可触碰到的拥有变得真实,回望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欣喜,却饱含着泪——孤身闯荡的北漂都能体会。
在那些晕头转向艰难打拼的奔忙中,从不曾细细将这座城市打量,体味。尽管她是在日日夜夜地伴我如影随形,风雨同舟。生活中,太多事,有心,却无力……
直到,有了亲爱的女儿。直到,陪伴她身旁共同经历全新的成长。
愿起——
爱,从这里开始,于京城这片乡土中,在你的童年里,生根,发芽——
沙羽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分享
但请务必标注以下文字:
转自沙羽微信公众号(ID:shayu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