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提问:
简单叙述一下今天发生的事情吧!我本想跟婆婆亲近一些,就主动过去给她分享一些好东西,希望自己能够支持到老人的病痛,可是我还没有开始表达,就被婆婆全盘否定。我是个价值感比较低的人,所以我试图去跟婆婆沟通,然后变成争论,我完全不是婆婆的对手,被婆婆滔滔不绝像个战士手中的机关枪一般击倒在地,并把我说的陷入不孝和不爱家的境地。我欲哭却忍着泪,希望可以平和沟通,再一次主动并跟婆婆表达了歉意。当时全家人都在。后来老公说去公园,也不带公婆,我觉得天气这么好,邀请老人一起去。可是这一路我不在有能量,孩子们游玩时也有的哭有的闹,这副景象真的不是我想看到的,我想要幸福和谐的家!我想要改变自己,这样的场景不要再出现,我想要保持住能量,我该怎么做?
应老师:要看见你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最根本的模式是:做好人、求认同。模式不转变,断无解脱的可能。我在《小确幸》里写过一句话:“为了做一个好人,我做了很多错事。”记得在任何关系里,给对方想要的而不是自己认为好的即是智慧。[拥抱]
应老师:感谢谢喜芳啊!他分享了生活当中的一段经历,是关于婆媳关系的。然后发到群里呢,也引起了很多好朋友的共鸣。这是关于我们求认同的哪个模式,我们总希望在别人心目当中是做一个好人。一个好妻子啊一个好媳妇啊一个好妈妈呀一个好同事好朋友啊!我们总是想这样,然后会发现哎!好像。无异周我们会辜负了自己,我们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啊!就像国琴说的那不去做好人,是不是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呢?
首先我们要回到原点啊!来看一看这个模式啊!它是怎么形成的?所以要回到我们建这个群开始。应老师以后会对于母婴建设这一块会做更多的分享,我们就回到,生命的最初,一个小婴儿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跟母亲是共生的关系。他是完全没有自我的。所以他所有的东西都是仰赖于母亲对他的那份对待。或者更精准一点他对于自己的看待是来自于母亲对他的那份对待。那么,如果一个母亲啊!尤其是在孩子一周岁之内能够无条件的去回忆到这个婴儿能够是一份平和的。一份温暖的。就是这个部分。很真心地对待,当下的这样的一种品质啊!去回应到这个小婴儿的时候。
那这个小婴儿他的自我的价值感就会很足。他对自我的一份认同,他就会很到位,他就会觉得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很美好的,我是有贡献的。我是很重要的,它他就会说到这些,这些就会成为他的一个心灵的底色。那反过来,如果说这个母亲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对她的陪伴不足。或者说对孩子的这种不耐烦很多焦虑很多担心很多。哭是很多,那这个孩子他就会不断的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很差?是不是我不够好啊,是不是我不够乖。他就会有很多的自我的怀疑和否定。因为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是要活下来吗?
在一周岁之内的孩子他的能力非常少,尤其是四个月之内他几乎是没有能力只有本能的那。在一岁之前他的自我的这种照顾的能力也是非常弱的?所以呢,为了让自己活下来。他就会去取悦母亲,说一开始是同学母亲开始的,这是。我们有时候会说一些三四岁的孩子说那些孩子很叼的古灵精怪的很会看大人脸色的。这个真的是被我们大人训练出来的,因为他如果不是这样,他活不下来。他的潜意识会觉得我没有办法活下来。我必须要去满足到爸爸满足的妈妈满足到奶奶那这样我会过得更舒服。我会过得更有安全感,那这个长大之后慢慢慢慢就会形成一个对外求认同的一个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原来这个模式的,这个形成的机制是这样子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成年人。用一个成年人眼光或者一个成年人的智慧我们要来斩断这个部分。那个小孩啊!抚养大我们要清楚这个模式是来自于我幼年的时候。我的这个意识里面都储存不住记忆在那个时候。形成的。那现在不是了,我现在是一个已经成长的一名女性,那我现在。已经可以掌控我自己主导我自己。那OK就跟这个模式告别啊我可以发展出一个更好的模式的?服务于我当下的生活,这就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