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往往并不是局限在所学的专业技能,甚至是背景学历上,而是越来越开放的心态,专注的自我修复能力。那么,什么是开放?什么是专注?开放和专注之间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联系?古典在《跃迁》中,对开放和专注做了些详细的注解。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认知层次:封闭的系统只会让人局限在自我的满足和寻求心安理得上,所衍生出的看不得人好、不承认自己差的弱者心态会形成自我设限,从而无法形成核心的专注竞争力。只有站在开放的角度、趋势的高度看待问题,站在价值链的高度认清自己,才能找到自我专注的竞争力。
二、思维层次:不要把自我局限在封闭的系统中,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寻求心安理得,看不上这个人,看不惯那个人,总是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好。要走出这个怪圈,就要开放自我的思维系统,快速选择更大的维度和系统,见识更多更强的人,对比你差的人,要容得下别人的不够好,对比你强的人,要找到自我之间的差距,以开放而不是批评的心态对待别人,随喜而叹,真心的去为别人好,也希望他们更好。只有你把你身边的人变成自我开放的外界系统,你自然也就能从系统冲收益。
三、道德层次:人的道德层次是能够保持自我开放的源头,当一个系统趋于封闭,自我的心态格局就相对的狭隘,无论一个人有何等智慧,必然会被慢慢迭代的系统所蒙蔽。只有开放的心才能真正的走出自我,形成德在其位,知行合一。经历的越多,就越明白,高明与不高明的差距并不在于智商,而在于德行。在今天,我们的注意力不应该是技能的提升,更多的应该是开放自我的思维宽带,不断用自己的德行去影响和改变外界系统。
既然懂得了开放,就要从长远发展去考虑,保持自我的专注、一个人能够成大事,成大器,取决于各种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专注,专注做好最该做的事,专注于那些能够获取人生价值的事情。专注力,就像一束光,当集中一个点上的时候,才能产生更大的热量。否则,如果被分散了,能量就会减少很多。
人的精力非常有限,一生的时光长则百年,少则几十年,只有把精力集中到最该做的事情上,而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有点东西。不过,任何时期,任何环境,都会有各种是是非非,纷纷扰扰,有些批评应该倾听,以让自己更加完善,但对于各种扰动,一定要专注于自己的定位,不断反省,不断学习,不断领悟,海纳百川,从而能够做点事。否则,一旦心神被牵扯,东东西西,最终热闹过去之后,一堆见到阳光就解体的泡沫。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其实就是在坚持自己的价值,坚持自己最应该捍卫的东西。苏轼经过宦海沉浮,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也是对专注力很好的说明。
从一生看,有我们需要终生奉行的价值和理念;从不同时期看,有我们在不同阶段最该做的事。如果一个人能够一生专注于自己最该做的事,如果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做好这个阶段最该做的事,那多多少少会有一点东西留下来。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到更大的世界,取得更大的成绩,就总会觉得“也许会有更好的可能呢”,但当你专注于某件有价值的事情,专注于自己人生的大问题,哪怕暂时得不到实际的效果,但只要保持专注的状态,以开放的思维去延迟满足,不去贪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才能避免陷入工作瞎忙、生活混乱、情绪失控的焦虑中,才能不断的去找准高价值区,才能在自己的能力圈里避免陷入战术勤奋、战略懒惰的困局,才能找到规律与规律之间的差距,才能真正的安心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