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驴友和旅游之类的说法,我更偏爱城市观察者和漫游这两个词,因为,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我总认为前两者是为了娱乐而行走,无论是为了更高的娱乐,比如精神上的超脱和审美上的愉悦,还是为了较低或较肤浅的娱乐,比如迪士尼和方特,都与这个城市本身无关。与城市建立联系,才是我更钟爱的出行的目的。
城市边缘的山川俯瞰着这座城市,那里是他们要去的地方。城市的车流奔向中心的古城或遥远的海,那是他们要去的地方。他们只去人群之中,和人群一起在高处俯视山脚下的村庄和居民,俯视城市,好像只有头顶的白云才配在这里居住,只有海才是生命竞技的场所,古城应该把时代和我们全部赶出去,但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可不是这样过的。
但是,生活是应该在日常之中,还是该在日常之外?我们将生活以日常为界划分为两个部分,是否准确,且其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生活?我十分怀疑,在这座城市的公交站点,我开始思考。
我观察着公交上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表情,我旁边的兄弟在给快递员打电话,大声地发泄着他的不满,我所能知道的,就是那个邮件是一份文件。我不在他的生活之中,也不能进去他的日常,我只按照我的生活猜测和想象,也许他平时就是这样抱怨着,在家里,在工作岗位上,在头脑中,我想象他在景区的样子,他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样子——事实上,我见过很多比我更不满意生活的人十分热衷于旅行。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能把山水之间的悠然与淡泊放进生活当中——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太聪明,能够把生活分为日常之中和日常之外。
我在城市中穿梭,漫无目的地,在另一座城市。听着路边人们说话的声音,在脑子里编织他们的故事,按照我熟悉的那些故事模式。但我熟悉的那些故事模式,不也是从一些曾经陌生的故事中得来的吗?我期待着不一样的故事,就像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没有彻彻底底的城市观察者,或者说,没有一种不带有私人性质的观察,正因如此,观察最终是面向私人的。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斑马线是一种引导,示意我穿过去。
我在广场里走着,想到老家的肖家市场,比较着他们的不同,甚至品评着优劣,但是,这是另一群人的生活,不是教科书上的案例,没有对比,没有勾和叉,没有等级,人的生活不该放在课本上,人也不该把课本带到生活里。生活就是最高的伦理,我坐在广场内的一家店里,耳听老板的吆喝,脑子里这样想着。如果加以比较,我的内敛和老板的大方会在不同的人那里得到不同的分数,但事实上,这种比较改变不了生活,也改变不了我们。我们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找到或成为自己的命运。
出租车司机跟我讲起他前两天的一位乘客。那位乘客是一个大学生,领着他的对象,跟他说,司机师傅,拉我们到xx酒店,然后到xx帮我买个套套。司机师傅说,住那个酒店要花四百多。然后他到了xx帮那位乘客买了指定的套套,问,是这个吧,188一盒?他说,是的。司机说,你先给我转188,然后转个路费,15块8。随后,那位乘客转过来188,加上88,然后说,剩下的是小费。我说,人与人有时不像是在同一个种群里生活的。
司机说,到底不是他自己挣的钱,他才敢这么满不在乎地花。我想,旅游者如果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会不会对这些娱乐项目是另一种感情?如果旅游者不仅是生产者,而且是被拖欠了工资的生产者,而且天天被工头要求加班,而且曾在这里出过事故,他们面对这些表面上开心快乐的建筑,是否会有一种别样的情感?我想象那位乘客的父母是从车间爬上来的,在车底下干过几十年的活才发家,有了一个厂子,有了一点钱,他的父母会有和他一样的奢侈行为吗?他们的享乐往往脱离于生活,所以他们对生活总是充满埋怨。
漫游者的想法也是漫游的。所以,即便有一个想法也很难把它连续下去并贯彻到底。考虑永远是戛然而止的,所以,写下一部分作为档案,留待日后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