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真的存在吗?怎么解释天生的才华?在所有关于人类天性的信念中,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根深蒂固的一钟信念便是:在确定人们的能力时,天生的才华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信念认为,不论人们想成为杰出的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作家,还是其他领域或行业中的杰出人物,如果他们生来具有这些方面的才能,就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每当看到那些成功的人,作为普通人的自己便会暗暗羡慕:天赋果然不是谁都有的啊。
但是看完这本《刻意练习》,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这种并非人们通常假定的天才,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但是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才能,通过适当的方法,我们也一样可以充分利用。
全书都在围绕“刻意练习”这个名词来做文章。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刻意练习都是提高表现与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到底什么才是刻意练习?我对这本书拆分成下面几个重点。
有目的的练习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在本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点,没有刻意的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相对于有目的练习,可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去,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有目的的练习有下面四个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是相当难的。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相对较为容易,然后你会继续逼迫自己。但有时候,你偶然碰到了那些让你感到很难做好的事情,似乎你永远也做不了。想办法去逾越这些障碍,是通向有目的的练习的隐藏钥匙。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还要想办法保持动机。
大脑的适应能力
我们的大脑结构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大脑的结构与运行都会为了应对各种不同的心理训练而改变,很大程度上像你的肌肉和信息血系统响应体育锻炼那样。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如果你足够多地练习做某件事情,你的大脑会改变某些神经元的用途,以帮助完成那件任务。所以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再一次体现出来。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但是你可以强迫自己改变,这个改变有一个量度:挑战越大,改变越大,但不要太过。被迫走出舒适区之后,大脑会重新建立新的舒适区,事实上这就是进步。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这种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如果停止训练,它们就开始消失。
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按照我的理解是心里的一套意义表达系统,类似心理语言和画面,是能被脑感受到的内心世界。刻意练习包括创建心理表征。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关于心理表征对于刻意练习的具体作用,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原书内阅读,我的理解也不太深刻,我更倾向于定义为一种无意识决策,是经过反复大量的刻意练习后形成的自然条件反射。
刻意练习的特点
1.这种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2.刻意练习发生在舒适区之外,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3.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4.刻意练习包含反馈,5.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练习,就应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边干边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好处是它使人们熟悉练习的习惯,并思考如何练习。
刻意练习针对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无论你是想学画画、编程、变戏法、吹萨克斯,还是写出伟大的小说。我想这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按照这种刻意练习的法则,根本不在乎所谓的天赋。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去实现,不是那些所谓有天赋人的特权。这本书也针对这些有梦想的人提供了方法。
首先,找位好导师。导师所带给你的要比你摸爬滚打高效的多。有的人知道学习某些事情的最佳次序,理解并示范正确的方式来展示各种各样的技能,可以提供有效反馈,并且能够设计一些专门用来克服特定缺陷的练习活动,在这些人的指导之下,激情十足和孜孜不倦的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取得进步。如果没有导师,怎么办?我们需要自己设计练习方法。在这个查阅信息方便快捷的时代,很容易给自己创造机会。从网上找到合适的方法,反复的去做,目的是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于在那些方面取得进步。
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不专注,练习就没有效果,如果感觉在走神或者很轻松,并且只是为了好玩,不可能会进步。但是众所周知,专注是很难保持的,所以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把练习课程的时间缩得更短,是更加迅速地提升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
用三个F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focus、feedback、fix it。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失败,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保持动机。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意志力根本不存在。意志力和天生才华,都是人们在事实发生了之后再赋予某个人的优点。杰森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优秀网球选手,因此,他一定生下来就具有这种出色才华。杰姬年复一年地练习拉小提琴,每天坚持几个小时,因此,她一定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意志力。不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不能在各种可能性成为现实之前就做出这样的判断;不论是哪种情况,任何人都不能辨认出这些假设的天生性格特征中潜藏的基因。所以保持动机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要么强化继续前进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如今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创造能力的方式,而不是使人们能学会充分利用他们的内在才华。
常年混迹各大论坛,总有人说:以你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哇,好有道理,怎么办?拼呗。然后就埋头苦干,又有人说: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宣扬努力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不要被这种鸡汤性质的话所迷惑,“努力”与“努力”之间天差地别。正确的努力方法尤为重要,你所谓的沉浸在舒适区的努力,只不过是笑话罢了。这本书带给我最直观的警醒就是要摆脱舒适区。舒适区如同漩涡,如同沼泽,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应该多给自己一些正面的激励,正确的去刻意练习,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梦想,也为了一个普通人心中的不甘。
(如果你觉得有启发,可以点下赞并关注下这个公众号:读书有疑和自我通识也算是对我的一点肯定。不定时更新,分享我一点点微小的人生经验还有拆书。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