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曾经师从荀子,擅长权谋,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秦朝建立之后,他也继续辅佐秦始皇,巩固了政权。
但是,到了秦二世的时候,李斯开始走下坡路了。
——头脑清奇的皇帝
胡亥这个皇帝,上位本来就不太光彩,要知道吧,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心中没安全感,怎么办呢,肯定要想尽办法稳固自己的位置啊。胡亥的想法简单粗暴:
干掉竞争对手:是残害手足,可怜秦始皇那么霸道一个人,差点断子绝孙;
干掉不服从的:陷害大臣。
古代那时候,臣子们对君王是有劝导的责任的,他们肯定不能坐视不理啊,胡亥这么胡来,怎么可能不提意见呢?
胡亥这个人吧,好像对自己的定位有点问题:首先不想听意见,然后不想负责任。他要开创先河,做一个舒舒服服的皇帝。基本没有什么政治规划和远见。
看看他说的话,他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尧舜禹这些个帝王简直当得太不值得了!又辛苦,又不会享受,这是当皇帝吗?这是受罪!既然有了天下,那就应该多满足自己嘛,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哪有心情治理国家呀~”
实在太敢想了!你说说,摊上这么个皇帝,李斯心里大概腹诽了千万遍,但是没有办法啊,现在胡亥身边有个赵高,胡亥说什么赵高都认同的,是胡亥最信任的人,而赵高已经对自己开始虎视眈眈了。这个皇帝又听不进去道理,这时候唱反调恐怕不行。
于是,李斯做了一件最被后世诟病的事情,他提出“独断专权,绝谏诤”。说白了就是,皇帝想干嘛就干嘛,不需要臣子们的建议。这简直是为胡亥量身定制的“治国”方法。
可以想见,李斯说这话的时候心应该是会痛的,好歹秦朝是自己眼看着打下来的天下,多不容易啊!
胡亥,赵高,你们这两个人,不是自己干下来的事业不知道心疼,我不能让你们两个人这么胡来啊!这种话我说出来良心也痛,但是始皇要是还在,我绝对不会说!现在被你们俩个逼得没有办法,姑且让着你们先,我手中的权力保住才最重要。
——自私然而又未尝没有一丝责任感的李斯。
——李斯:机会主义者
当李斯还只是一个文书小官的时候,曾经有过著名的“老鼠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认为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机会,也就是选择好的平台比个人才能更重要。所以,在他从政道路的每一个重要选择上,他一直在权衡利弊。
第一个选择,辞去文书的官职,拜在荀子门下。
第二个选择,选择为最强大的秦国效力,帮助秦王离间六国,一统天下。
第三个选择,在扶苏和胡亥当中,选择了胡亥。
从结果来反推,李斯当然不该选择胡亥。但是从当时的局势和李斯的性格分析,他这个选择是合理的。扶苏主张仁义,奉儒家,李斯重法,两个人政见不同。
加上扶苏这边的阵营里面,有和自己旗鼓相当的人物,将军蒙恬是有开国军功的。论功劳和个人势力,论起皇帝的信任,李斯怕是拼不过。所以选择扶苏,极大可能意味着要退居二线。
而胡亥这边只有一个“孤零零”的赵高,所以,按照李斯权衡利弊的结果,一定会把赌注压在胡亥这边。赵高再厉害,总不会比蒙恬难对付吧?
如意算盘落空了,首先错看了胡亥,这家伙可不是一般的不靠谱,明明秦朝的存亡是大家共同富贵的基础,你连这个都不放在心上,乱折腾。然后又错看了赵高,这家伙小人要极限,还以为他真的忠心胡亥,谁知道他把一切在他之上的人都当作敌人呢!
可惜了,要是选择扶苏,顶多是权力降低,总不会国破身亡。但是,谁能未卜先知呢!而且像李斯这样一步步从基层爬上来的人,权力降低,就是天天戳心窝子啊。不然他也不会因为嫉妒同门韩非,就除之而后快了。
现在没办法了,既然选择了胡亥,首先就是取得他的信任,这是李斯的一贯做法。
——李斯的弱点
李斯的弱点是贪生怕死,患得患失。一想到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哪还顾得了那么多?!真的是怕什么来什么吗?
没有说死不可怕,也没人不怕失去。但是,如果把思维太局限在得失里面,就很容易迷失。
正常情况下,李斯有智谋有远见。但是,一旦自己的位置被威胁到,就开始不择手段。不管是对韩非,对扶苏,对蒙恬,都是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反被赵高扳倒。
——所有的行为模式都有迹可循
从李斯的经历里面,可以看出他这种行为模式的原因。一开始往上爬的时候,心里放在首位的就是个人利益;这在现在看来可能也没什么,大部分人,甚至很多精英都这样,但是却常常忽略背后的风险。
如果有才能的话,以利益为优先,这个模式在一定条件下是很有效率的,更容易出头,但是出头了之后,也更容易被人给干下来。就如同李斯。
李斯身居高位的时候,他也会想,天下有才能的人那么多,我之所以能得到今天的位置,是因为自己本身的功绩呢?还是因为我选择的平台和创造的机会呢?
李斯学的是帝王之术,建立功劳也是用的帝王之术,但是他每次“自保”的时候却从没想过要用,陷害同门,陷害同僚,这可不是正道。
最后他把自己架到秦二世和赵高这条船上,就更不合适了。他发现这两个同伙实在太不靠谱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他自己也分明感觉到,情况不太妙了,所以越发对失去充满了忧虑。这时候的李斯,要想让自己不畏惧,不害怕,基本也做不到了。
——李斯的困境
其实,从机会主义的角度来说,李斯的每个选择,好像都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他的位置更高,并不能让他更有安全感。而且,一旦他依仗的平台发生了变故,他身处的形势就更不妙了。
其实,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必死的路的。但是,也不能期望凭着侥幸,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是早早的,摆正自己的心志,到后面就不会被形势所迫了。李斯显然就是走到了困境中,早先就没把心摆正,心里想着的就是上位的机会,到后来行为也正不起来了,他也闻到了死亡的契机,但为了自保,不想做的事也得做了。
按道理,秦二世和他应该是站在一边的,国家安定是他们共同的诉求。料不到这个皇帝,只是想占着皇帝的位置,当个贵公子。加上赵高对他的打压,也让他感觉到了威胁,他开始害怕了。
“履霜,坚冰至。”
是易经坤卦初六爻的爻辞。意思是,脚踏到了霜,严冬就要来了。人生道路不会一路平坦,困难会接踵而来。
严格说来李斯肯定是可用的人臣,也不算泯灭人性,他很聪明,能知人,能辨人,但是却看不清自己的弱点:患得患失,心志不正,一旦碰到威胁,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走上错误的道路。
——为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女子不好说。但赵高这样的小人,确实是难养。你觉得他不能或是不会做的事,他偏偏就做了。你再怎么明察秋毫,也很难驾驭小人。
李斯就败在这里了。以李斯对赵高的了解,赵高这个人,能够在秦始皇身边长期担任重要职务,那至少他的小心谨慎、心思周密是超过一般人的。从沙丘政变中,他对李斯恩威并济的游说,说明他的辩才也很牛。
而李斯选择胡亥之后,也不是没准备,他在朝堂上还是做了缜密的布局的。首先,在军队里布下了强大的代言人章邯,亲儿子李由在东边镇守重地。这种情况下,他觉得赵高是不敢彻底扳倒自己的,毕竟国家没了大家都得完蛋。
万万没想到,赵高偏偏就选择了最危险的玩法,直接拿李斯开刀了。所以李斯先走一步,胡亥和赵高紧跟其后,大家一起玩完了。
一般人看赵高,大概会觉得他会一直依附于秦朝,秦朝在,赵高在;或者就算秦朝没了,赵高会同秦宗室一起灭亡。
你又料不到啊,赵高打的主意居然是杀胡亥来保命,这里我都不忍心骂胡亥蠢了:实在是料不到。当时刘邦项羽他们这些抗秦的英雄豪杰们打进来了,赵高居然捏着胡亥的命去讲和,想要自己占据关中,想什么呢?关中就已经是人家的囊中之物了,怎么可能给你?而且,你赵高这个小人,现在人家就是要杀你“清君侧”呢,多好的机会啊!
任何事情的发展,本来就不可能是确定的。人的变数尤其大:不知所谓的贪念,毫无章法的手段,突如其来的情绪转变,都会导致事情走向不可预料的方向。
对赵高来说,一切位置比他高的人都可能是敌人,包括他赖以生存的皇帝。他自己对这种大的利害关系就没搞得很清楚明白,又还不择手段。所以防不住啊防不住。
——李斯之叹
最后李斯被腰斩,诛三族。临刑前,他对着小儿子感叹: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我还想和你们一起牵着狗,出去玩一玩,追追兔子,没有机会了……哎,不只你,现在秦国覆灭,整个国家都水深火热了,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