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行-2炳灵寺石窟

7.20

从兰州出发,先到黄洮交汇处,这里就是能够很清晰地从高处俯瞰黄河和洮河交汇处清晰的界限,无它。

黄洮交汇处

随后就到刘家峡水库,乘船到炳灵寺石窟游览。虽然来回花掉我们四五个小时,但这个石窟还是值得一看。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崖壁上,这些石窟都是在室外,不同于莫高窟在室内,光线相对较好,看起来也很清楚,距离很近也便于拍照,观察。一路走来,崖壁上有大大小小的石窟若干,从西晋时期开始到明清依然有人建造。还有很多烂尾工程,石壁上只留下浅浅的坑,若有若无的佛像轮廓。这也间接地让我们明白石窟内佛像的形成过程,是一点点凿出来的,佛像也多为石刻。

这里有两尊佛像令人震惊,一尊为坐佛像,巨大无比。

仰视图


在河对岸拍的全身像

下面是它的百度介绍:

唐代弥勒大佛(第171窟)。

高度与年代:高27米,始建于唐开元十九年(731年),为世界第九大佛。

工艺与风格:采用石胎泥塑高浮雕工艺,上半身石雕、下半身泥塑,衣纹呈“曹衣出水”样式,体现盛唐劲健挺拔的艺术风格。螺髻原敷金箔,现存明代彩绘痕迹。

保护与修复:2011年系统性修复工程处理了风化问题,佛顶发现明代藏文佛经及水晶宝石,印证历史连续性。

据导游小姐姐说,这尊佛像建造了30-40年。

还有一尊是卧佛,是北魏时期的佛像,百度介绍如下:

16窟的卧佛是释迦牟尼涅槃像,身长8.64米,采用北魏晚期清瘦型艺术风格,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该佛像右胁而卧,左手平伸,面部长圆,衣纹呈阶梯式上旋,体现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韵味。

历史与艺术特征建造背景。

卧佛位于炳灵寺石窟第16窟,建造于北魏晚期(约公元5世纪),是石窟中保存最完整的释迦牟尼涅槃像之一。其姿势为右胁而卧,左手平伸于体侧,头枕二层台,面向西方,象征通往极乐世界。

造型特征。

身体比例:佛像身长8.64米,身躯修长,颈细腰窄,符合北魏时期“秀骨清像”的审美特征。

衣纹处理:通肩袈裟呈阶梯式上旋,衣纹简洁流畅,通过石雕表现肉体消逝的意象,与涅槃主题高度契合。

神态刻画:双目微闭,嘴唇含笑,表现出涅槃后“不生不灭”的境界。

历史与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早期室内卧佛代表,其艺术风格对后续佛教造像影响深远,例如唐代卧佛多采用类似衣纹处理方式。

石窟第16窟现存藏传佛教重绘壁画,说明该佛像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还有一尊佛像,也很让人震撼,虽然我对佛教一窍不通,但是能够看到千年前的先人的遗迹,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还有一处先秦开始的169窟没有开放,在网上查阅了一下,也很惊艳。

游览完毕已经是下午四点,返回到刘家峡水库已经是下午六点左右,我们根据行程要从临夏赶到夏河县,结果国道速度实在没有办法尽如人意,终于还是在晚上9点赶到计划吃藏餐的酒店,乌泽林卡。乌泽林卡在藏语中意为“山顶乐园”,夏河县评分4.9分的藏餐厅。停好车,就有一个藏族小哥告诉我们不再点餐了,我们很遗憾,跟他解释了我们是从湖北赶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尝尝藏餐的。他很热情地帮我们对老板解释,帮我们要了一个号109,需要等20分钟左右才可以翻台。

酒店确实很干净,装修也很具特色,看上去很上档次,我们进到一间卡座后,很快就上来了我们要到藏饭,藏族盖被,黄焖羊排,牛肉巴勒,扎西德勒。除了扎西德勒这道甜品太甜之外,确实味道很棒,我们中午在船上也没有吃午饭太饿了,这些菜品上来后,很快就被我们干掉了。

藏饭


盖被

黄焖羊排

黄焖羊排这道菜最贵,我们确认为没有前两道好吃。

扎西德勒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