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记过去,我花了71个小时研究了近十年的社交媒体

image
image

从1994年5月中国大陆第一个互联网BBS上线,到2019年5月字节跳动发布的新款社交产品“飞聊”,这二十五年间,伴随着互联网形态演进,中国社交媒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形态上来说,其易用性娱乐性大为提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在这个新的数字世界中,你在互联网上的一切都被记录下来,成为硬盘里储存的数据,我们失去了忘记的能力,因此我们失去了与过去保持距离的能力。

你有了解你所背负的过去吗

我们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网络留下了太多自己的痕迹,很多可能是年轻时糊涂写下的东西,这些承载着我们尴尬的“过去”此时此刻就静静的躺在某个社交巨头公司的服务器硬盘里。我们内心选择了忘记“他们”,它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重见天日,但当别有用心的人去视奸你的过去时,这些“过去”又将成为你难以推卸的负担。

image

未曾意识的“第三者”

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区别于传统的线下对话,基于社交媒体的沟通交流其参与人数是大于你内心的默认人数的。微博、贴吧等社群交流自不必说。

但你能想象到微信类的一对一私人聊天的场景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微信知!我想绝大部分人把”微信知”这类社交媒体给自动忽略了,但有时候又会把他拿出来作为公证人,作为你的黑历史来啪啪啪的给你打脸。

image

爱恨纠缠的“过去”

是的,你的每一句没有撤回的话在对方那里都有迹可寻,你的言行被社交媒体这个公证人记录着。好在目前大部分的社交媒体为了解决相应的困扰,相继上线了“三天可见”等保护用户过去隐私的选项。

但私人聊天这一部分目前全世界只有一款社交媒体实现了重度隐私保护功能——可控的对话内容清除,即聊天的双方各自都有权力去清除历史对话的所有内容。

当然我要表达的不是哪家社交工具优越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在数字时代,我们不能轻易的和过去和解了。

也许我们还能在社交媒体中回味当初的自己,但你会慢慢发现“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相差甚远,它只是那个时间段的你而不是现在的你了,这就是最终迫使我停更各种社交媒体甚至于注销它们地原因。因为“过去”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不安。

image

不存在的“缓冲期”

在上世纪,心理学家Erik Erikson提出了psychosocial moratorium(心理社会性延缓)的概念,当中指出,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人意识提升,致使有些青年达到成年期以后,缺乏社会义务感,迟迟不愿承担成年人的社会责任。他们的理想不是做社会的创造者或继承者,而是脱离社会主流去娱乐。

而教育给了他们这些人一个心理缓冲期,使之能平缓的建立自己的社会身份。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就是一个人生试错场所,在这个缓冲阶段,你在过去所犯的过错能被平缓的处理,过去并不能决定你的现在。可是互联网上却恰恰相反,人们热衷于深扒他人的黑历史,并以有“污点”的过去冲击人物的当下,所以你在互联网上所犯的过错更加难以被原谅。

image

社交媒体的发展伴随的信息爆炸,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信息”记得都少。因为一切都在网上记录着,我们不需要记住。然而就是如此,我们背负了太多过去的包袱,以至于在未来前行路上步履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明天就要去新的单位面试了,所以今天有可能是张扬在这个单位的最后一天,到这里三年来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可是基本...
    金口_欲言阅读 241评论 0 9
  • (一) 我的故乡离北京很近。大一那年我19岁,十一假期的时候,我一个人单枪匹马怀揣200块钱来到了传说的首都。 从...
    唐菲琳阅读 296评论 9 7
  • 第n次婚礼 火车在摇晃着前进,车窗外的树木,建筑从眼前一闪而过,我在北上的列车上...
    子非鱼_6132阅读 970评论 1 3
  • 《亮剑》这部电视剧,百看不厌,李云龙、楚云飞、赵刚、和尚、秀琴……男人们勇猛,女人们睿智。 在“抗日神剧”充满荧屏...
    痴信不改一书生阅读 420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