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一觉醒来,正刷着手机,突然一条消息进来:“公众号原创申请已开通。”
懵逼五秒钟……
我的公众号不是又一个多星期没更新了吗?这怎么就能开原创了?发错人了吧?
持续懵逼……
然后看到有其他人也在说刚刚收到消息了。感情微信这是批量处理哦。
愈发好奇这原创开通的算法是咋样的。于是百度一下,戳开知乎的一个问题,正好看到一个微信小编的回答。迅速浏览了一下答案,跟之前了解的差不多。自己能做的也只有坚持写写写,然后,就等官方向你微笑招手咯。
倒是对答案里的另一番话印象更深刻,大意是给出一点建议,在进入一个新的平台前,自己应该主动先去了解。相关的规定在平台官方都是有的,很多人却不看,而只知道到处发问,依赖别人的答案。同样,做一件事情前,更多也应该靠自己去了解、去判断,然后得出答案。
然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目前更文主要开通了两个平台,公众号和简书。公众号是因为跟风,简书是因为编辑方便。两个平台在开始前,其实都没了解过官方介绍。也就是在知道大致的运作模式后,注册了一个账号就开始自己摸索尝试。然后偶尔看看一下其他人都怎么弄的,或者就在网上百度一下,或者问问认识的朋友,交流一下。
想了想,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
像我之前的做法,可以称之为表面现象导向。人家已经做过了,于是认为从人家的方法入手能更快速掌握。而且人家已经获得的结果就会给我以动力,可以帮助自己给自己画一个大饼,以供幻想。
而先了解规则再行动,则是深层原因导向。思考的着手点是最核心的WHY,然后一步步明确怎么做(HOW),以致最后呈现出来做出来的样子(WHAT)。
一个从表面开始,一个从核心开始。
看上去,后者的初始发展速度或许会更慢一些。因为自己研究原因会经历一次次试错与调整。而直接拿来主义,用人家的方法,当然方便很多。但长期来看,却是后者的持续性更好。
为什么?
后者从最基本的步骤开始,一点点了解对象的深层结构。最终能慢慢掌握的相应的思考方式,而不仅仅是某一种方法。有了思路,方法自然应运而生,而且可以进行更灵活的调整。
而前者看似便捷,其实可能反而走上了一条弯路。别人的方法,或许适合自己,或许不适合;或许这里适合,那里不适合。所以,就算直接把人家的方法拿过来,而要让它发挥最大效用,还是得通过试错,不然就会“水土不服”。要调整合适,你的思维方式最终势必仍要落脚到根本框架上,也就是说,与前一种情况合并了。这样一对比,不就是绕了远路吗?
唔,扯远了点,不过也确是这段时间读了一些书后一直在脑子里绕啊绕的东西,正好借这个机会梳理一下了。
壹柒〇玖贰伍 篇〇贰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