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记者职业伦理与身份认同的惊人变迁

《大西洋月刊》主编 Jeffrey Goldberg :“‘主流’这个词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

作者 杰罗姆

定向阅读了AI汇总的大量美国精英媒体人近几年有关记者职业伦理与身份认同的内容,相当吃惊。这群额头上贴着新闻专业主义标签的昔日的无冕之王,如今发现,自己的专业身份不再是获得“信任的保证”,反而成了一种“阶层标志”。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在海啸中尖叫的猫,没人听得见。”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一、引言:在自由的废墟上,媒体为何日渐沉默?

2024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特朗普以微弱优势再次胜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非连续连任”的总统。而在选举结果公布当晚,CNN主持人 Jake Tapper 的脸色像华盛顿冬夜般阴沉。“这是媒体失效的又一证据。”他低声说,语调几乎无法掩饰愤怒。社交平台上,特朗普支持者则狂欢式转发“Fake News”标签,一如2016年。

八年过去,美国“自由派媒体”从未像今天这样显得孤立无援。《纽约时报》在选举周期间发布的8篇社论几乎没有引发任何实质性舆论波澜;《华盛顿邮报》的“事实核查”专栏被右翼平台反复引用,却只是在不同信息宇宙中增加讽刺的燃料。“我们在喊话,但听众已不再听。”《大西洋月刊》主编Jeffrey Goldberg在一场2024年底的哈佛讲座中承认,“‘主流’这个词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

新闻伦理的瓦解,并非始于2024年。自马斯克收购X(原Twitter)以来,他对“绝对言论自由”的推崇,让平台型媒体的算法不再厚待传统媒体,而是奖励激进、情绪化、去中心化的声音。著名科技媒体人卡位施威舍(Kara Swisher)尖锐指出:“这不是平台中立,这是平台治国。”在这个新的信息秩序中,传统新闻的“守门人”角色早已崩塌。

与此同时,大量受众转向Substack、YouTube与TikTok上的“公民记者”,他们不一定受过新闻训练,但擅长“讲人话”、“说真话”,也更符合算法的倾向。哈佛肯尼迪学院的一项2023年研究发现,仅有27%的18-29岁美国年轻人表示“基本信任主流新闻媒体”,而超过41%的人“更愿意从认识的人那里了解公共事件”。

这不是一场“假新闻”危机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于职业身份、道德权威与社会信任结构的深层地震。

二,精英的失语:职业新闻人如何成为“少数派”

2016年11月9日凌晨,《纽约时报》资深专栏作家尼克·克里斯托夫(Nicholas Kristof)在选举夜直播中哽咽了一下。他说:“我从没想过,在我作为记者的职业生涯里,会看着这样一个人当选总统。”在这之前的几个月,他曾多次撰文批评特朗普言论中对女性、移民和记者的攻击——却发现这些话在许多读者眼中毫无说服力。

这并非孤例。2016年之后,一批曾经在传统新闻机构担任要职的记者纷纷发现,他们的报道不仅不再具有引导舆论的能力,反而开始被贴上“假新闻”“建制媒体”的标签。《华盛顿邮报》的玛格丽特·沙利文(Margaret Sullivan)回忆说:“我们每天都在追事实、发真相,但在读者那里,我们却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宣传机器’。”她在2020年出版的《Ghosting the News》一书中警告:地方新闻的衰退让大量美国人脱离了与现实的基本联系,“他们失去了信息的锚点,只剩情绪的浪潮”。

在“马斯克式自由主义”日渐主导的数字平台上,这种转变更加剧烈。2022年马斯克收购Twitter(现X)后,不再将“认证蓝勾”授予经过身份核实的记者或公共人物,而是开放给所有愿意付费的人。这一改变在制度上瓦解了记者的专业标识,也在公众心理上模糊了“谁在传递信息”与“谁在制造情绪”的界限。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新闻工作者越来越像“少数派报告”的预言者:他们仍试图用事实与规范对公共舆论进行矫正,但这种努力在一片喧哗与情绪化表达中愈发微弱。一位《洛杉矶时报》的老记者在播客中坦言:“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在海啸中尖叫的猫,没人听得见。”

与此同时,那些坚守“挖掘事实、揭露真相”的调查记者,也面临着道德与信任的双重挑战。普利策奖得主、曾报道特朗普逃税丑闻的《纽约时报》记者苏珊·克雷格(Susanne Craig)表示:“过去我们揭露一个总统的税务问题,会成为轰动全国的大新闻。但现在,人们看了会说,‘哦,这不过是你们媒体又在抹黑’。”

这一切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专业身份不再是“信任的保证”,反而成了一种“阶层标志”。在反精英的舆论语境中,记者的职业伦理本身也被质疑为“伪善”。公众不再相信新闻职业是“为公众服务”的角色设定,而更愿意将其视为政治游戏中的一方。

从制度角度来看,美国主流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加剧了这种身份危机。在“点击经济”的驱动下,新闻平台不得不更频繁地迎合情绪强烈、分裂性高的报道议题,而非耐心讲述事实的调查文章。一位曾在BuzzFeed工作的编辑总结道:“愤怒比真相更好卖。这个行业慢慢地,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

下一节将探讨:在这种动摇的职业身份认同下,调查记者与独立媒体是否还能维持可信度?以及,他们是否正在另辟蹊径,重建与公众的信任关系?

三,信任的重建:独立媒体如何另辟蹊径?

在“主流媒体失语”与“平台算法压制”双重困境中,美国的一些调查记者与独立媒体开始尝试脱离旧有话语体系,以全新方式重建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这一努力既是对马斯克式“表达自由”逻辑的回应,也是对新闻职业伦理的重塑。

第一种路径,是“身份同构”的信任重建。

曾任《华盛顿邮报》记者、后创办非营利媒体“Outlier Media”的莎拉·阿尔卡拉(Sarah Alvarez)指出:“新闻不能只是把信息送出去,更重要的是,把人当成信息关系的起点。”她的做法是直接服务于底特律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他们关心的住房、福利与就业信息,采用的是“短信新闻分发”与“反向新闻生产”机制——由用户提出问题,记者回应并调查。这种“非传统报道”方式,使Outlier在边缘群体中赢得了超出主流媒体的信任。

类似的努力还包括“City Bureau”等组织,该组织由芝加哥的社区记者发起,强调“群众参与的审议式新闻”(Documenters Program),训练普通公民参与报道市议会、警局听证会等事件。正如该组织联合创始人达里乌斯·威廉斯(Darryl Holliday)所言:“在被排除于主流媒体叙事之外的社区,透明与参与才是真正的信任来源。”

第二种路径,是对平台逻辑的技术反抗。

在马斯克收购Twitter后,一些调查记者开始从主流平台型媒体(社交平台)“出走”,转向Substack、Ghost等去中心化出版平台,以直接订阅制绕开平台中介。著名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的立场饱受争议,但他的做法展示了记者通过“订阅而非广告”维持独立性的可能性。纽约独立新闻机构“ProPublica”也持续强调,“我们只向公众负责,不接受任何平台、广告或政党资金”。

然而,订阅制并非万能药。《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警告:“订阅经济可能反而加剧‘信息阶层化’,让富人享受高质量新闻,而普通人则被排除在外。”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信任的私有化”。

第三种路径,是在专业伦理中注入“人文的温度”。

面对技术冷漠与情绪操控,一些新闻人开始在报道中加入“可共鸣性”。曾报道“佛罗里达州灾后移民问题”的《迈阿密先驱报》记者丽莎·马丁(Lisa Martin)指出:“我们讲的不只是数据,更是人的故事。”这种人本主义叙事,虽不如“爆款标题”夺人眼球,但在长期读者中积累了更深的情感联结。

正如前《纽约时报》媒体评论员本·史密斯(Ben Smith)所说:“信任不是由平台赋予的,而是在一次次诚实的交流中积累起来的。”他本人后来创办了新媒体平台 Semafor,致力于将“作者署名”与“观点透明”作为平台核心机制,用“what happened”与“what we think it means”并列呈现的格式,让读者更容易区分新闻事实与评论。

凡此种种努力,不是回到旧媒体的黄金时代,而是试图在信任坍塌后的废墟上,重建“被需要的记者”形象。不是所有尝试都成功,但它们共同展示了一个方向:在马斯克式自由泛滥与算法权力日益强大的时代,新闻职业的可信度无法靠标签或平台赋权获得,只能靠人与人之间真实、持久的连接慢慢搭建起来。

四,结语:在信任的碎片中重新定义新闻

马斯克式自由主义揭示了一场更深层次的信任危机:人们不再相信专业,不再相信“我们”,而只相信“我”和“我的部落”。而新闻职业的变迁,也正是在这一断裂结构中艰难重建其身份。

今天的美国记者,不再是拥有麦克风的权威代表,而是必须穿越算法沙尘暴、身份政治迷雾与经济困境的跋涉者。他们的可信度,不靠头衔和资历,而靠是否敢于诚实面对问题、与读者建立真实联结。

我们看到,有人选择“退出平台”,有人选择“嵌入社区”,也有人尝试用更清晰的标注、更温暖的语气重新讲述复杂的现实。这些路径并不完美,却提醒我们:新闻不是神殿,而是一种关系的实践。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新闻唯一的资本,是它是否在为某个人、某群人,承担理解世界的责任。

如果新闻还有未来,那一定不是靠“赢得流量”,而是靠“重新赢得彼此”。

——完——

参考文献:

Bell, E. (2022). Elon Musk’s Twitter is a Scary Place for Journalists.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Rosen, J. (2023). The Journalistic Institution Is Under Attack. PressThink.

Sullivan, M. (2023). The Future of News Isn’t Objectivity—It’s Trust. The Guardian.

Jarvis, J. (2023). The Gutenberg Parenthesis. Bloomsbury Publishing.

Hannah-Jones, N. (2023). Objectivity Has Always Been a Lie. The New York Times.

Legum, J. (2023). Popular Information. Substack.

Pew Research Center. (2024). Public Trust in Media Falls to Record Low. Washington, D.C.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