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从图书馆借了唐晓云写的《十堂作文课》。
为什么借这本书?
写作文,这是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初中开始甚至增加了用英文写作的内容。最近这几年,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写材料,包括通知、会议纪要、工作总结、发言材料等,算来也算是一种作文。
从去年开始,我尝试在简书日更,试过几种文体,随笔、读后感、影评、小说、复盘,但是,时间长了,总有无话可说的感觉。
现在儿子上了小学,也开始写作文,时不时我还得辅导他,而我水平有限,能够现学现卖就不错了。
这几个事,让我思考如何写作文、如何写好作文,也由此借了这本书。
这本书怎么样?
这本书主要是写给老师和家长的,作者唐晓云提倡通过讨论唤起写作的兴趣。看完后,我深感应该早些读这本书,而且遗憾在中学阶段没有遇到作者这样的老师。
这本书虽然有200多页,但读起来毫不费力,因为作者把教学方法揉进了本书写作中,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不知不觉间授人以渔。
梳理了一下,书中主要用了3种方法,把如何作文写得深入浅出:
①情景式。全书共10课,每课都是以一个故事开始,吸引你身临其境,如同把你带进了一个大花园,而作文技法如同花园里的一朵朵芬芳美丽的花儿。通过这种方法,把枯燥的方法讲解,生动化、情景化,更好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套用一句话,“好老师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作者是个好老师,讲故事的功力非同一般。
②引导式。就是通过问题,启发读者或学生,打开思路,放飞想象。如果说情景式是把读者带进花园,那引导式就是花园中作者提前铺好的小径、贴好的标识,虽然山重水复,但是总能带着你穿过柳暗花明,赏尽满园春色。比如,第一课讲“睁大你的眼睛”,用一个春游的经历开篇,过了几天,他问同学们“长在湖畔堤岸上那一排柳树的树皮是什么颜色?”“微风吹过湖面、吹过垂柳时,那细嫩修长的柳枝有没有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样的问题引导同学去认真观察,多角度观察,深入体会。
③对比式。有人说,学习写作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但是,单纯的模仿容易迷失自我。作者通过将修改前后的文章、好文章与差文章相互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们发现差别,发现妙处,进而去学习、模仿。
学到了哪些作文方法?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工具书,教给读者如何写作,或者如何教别人写作。全书共分10个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2-6个小部分,对度过学生时代的读者来说,重要的是3个方面:观察、构思、锤炼,当然,题目、开头和结尾、书信等也可以借鉴。
观察。作者以“睁大你的眼睛”开始,这里的眼睛不只包括眼看,还含着耳听、鼻问、手触,这个观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通过这样的观察,笔下的人和事才能生动、立体、形象。作者还强调,观察不能只关注“彼”,还要体现“此”,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揉进去,否则文章没有温度,冷冰冰的。
构思。作者建议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基于前者,思路是开放的、真实的;而基于后者,思路往往是程式化的、僵化的。作者把构思所需的素材比喻为烧菜时的调料,不能开始烧菜了才发现缺盐少醋,而是要提前预备,也就是要注重平时积累,这样才能下笔有物。
锤炼。作者通过喝茶和喝水的对比,形象地说明文章修改时,也要逐字逐句地“品”,反复揣摩、推敲,直到准确表达。书中还给了两个实用的该文章的方法。一是用专有词,比如,不说“看到了一只鸟”,而是说“看到了一只麻雀”,“麻雀”就是一个专有词,这样别人看到这句话脑子里的形象就会更具体。二是用语气词,使用恰当的语气词可以让人物增色。
知易行难,明白了作文的方法,更要多加练习,勤动脑、勤动笔,才能提笔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