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也是世俗标准中,按部就班的贤妻良母。她经常跟我说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30岁了该结婚了,生孩子晚了,等孩子长大正需要你的时候,你已经老了,对孩子不公平。
按照以前的脾气,我会直接回绝。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再说的时候,我不会再惹妈妈不高兴,会说:“嗯,知道了。”
“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
我有时候也会被无能为力地年龄增长裹挟恐慌。
我觉得应该会有很多人,正在经历和我一样的困顿。
我闺蜜,读初三的时候成绩很好,是班级的英语课代表。同桌是刚从外校转来的男生。高高大大,皮肤很白,大眼睛,双眼皮,整个人清清爽爽,文质彬彬。
这个男生成绩也很好,因为我闺蜜是英语课代表,男生经常因为英语向闺蜜请教。渐渐地两人交流多了起来,年少时候的情感青涩纯真,但是两个人没有任何逾矩,只是说好要一起好好学习,考同一所高中。
后来男孩家长知道了这件事,家里长辈都找他谈心,两人座位也被分开了,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关键是俩人什么也没干,并且俩学习都很好。
后来我闺蜜听了妈妈的话,学了会计,进了体制内,做了一份别人眼里金饭碗的工作。现在到了年龄了,又让抓紧结婚。她跟我说实在找不到当年的那种感觉了。
她妈妈告诉她“你上学的时候好好上学,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该结婚的时候结婚。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儿,不然你会落后的。”
我觉得没有所谓的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儿,只有这个年纪更想去做的事。
”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这句话根植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里。遵循着这条规则,那些本可以自己亲身体会、经历、成长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别瞎折腾”。
不止一次听过这句话。
“你现在工作不是很好吗?别瞎折腾”、“你都快40岁的人了。瞎折腾什么啊?”、“女人,结婚生子最重要,安安稳稳多后,别折腾。”
貌似大家都希望我们按照既定的生活轨迹千篇一律地活着,但是那些有理想的人是不会被外界的意见所绑架,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活。
《ELLE》前主编晓雪在《我选择和时间做朋友》中讲到“36岁时,拿到了梦寐以求的elleoffer,那时候,她的家人、朋友、亲人,全在北京。而接受这份工作,就意味着大部分时间要在上海。”
很显然,她的妈妈很反对。在所有妈妈眼中,36岁的女人,最大的事就是结婚生子,稳定。
她的妈妈说:“你不懂,一个家庭,对一个女人来说有多重要,比一份工作要重要啊。。。你不是16岁,不是26岁,你36岁了啊!”
对36岁的女人来说,梦想是奢侈品,但晓雪坚持了,并且成功了。
所谓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应该就是用“别折腾了”来安慰自己,但是如果你看清自己的热爱,就大胆的去吧。
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恋爱的时候恋爱,该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这些没问题。
但是恋爱,结婚,工作,学习,不应该有年龄限制。
十六岁也可以遇到相伴一生的人,八十岁也可以重新开始新的恋情。六岁和六十岁都可以开始去学习新的东西,你可以随时辞掉你讨厌的工作,只要你遵从自己的内心,慎重选择,你都可以,任何时候从头开始都不晚。
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儿,我觉得有点儿害人。你不能把年龄当作借口,去拒绝或是接受你不愿意选择的事情。
每个人的时区不同,大器晚成和年少有为都一样厉害,时间是用来记录的,而不是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