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性的力量

当决定做一件长久的事情,规律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晚安,世界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讲:“人们都以为我会加班熬夜,但事实上,我每天十点钟睡觉、六点钟起床”。他年近68岁,仍然精神饱满,且没有影响他荣誉等身。与之相反,作家路遥,用生命写作《平凡的世界》,虽然留下煌煌巨著,但家庭生活一塌糊涂,50多岁就英年早逝,不由让人唏嘘感叹。

有人会说:“我追求的是生命的宽度,而不是长度”。这话听起来很燃,却不一定正确。因为牺牲长度不一定换来宽度,而有宽度的人生,何不努力过得更长呢?

回望历史星河,可能有这样的感慨:汉代名将霍去病,虽然怀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但只活了23岁,如果多活些年岁,历史是否会因此改写;唐初诗人王渤,年纪轻轻却写下《滕王阁序》这样的恢宏诗篇,可惜只活了26岁,要能活得长点,李白杜甫或许会黯然失色;革命战争年代,王尔卓、黄公略、寻淮洲等名将,如果不是过早牺牲,或许也没有林彪他们什么事了……

所以,成功的人生应该追求生命的面积,而不是长度或宽度;想要获取更大的生命面积,就必须遵守客观规律。

1.规律性,符合“生物性”。

人体拥有庞大而复杂的生物结构,每个行为都要求大量精准的协同配合,因而每次“渐入佳境”都会耗费较长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进化出“生物钟”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唤醒特定的器官,进行特定的行动,进而有效缩短预热时间,能够迅速进入最佳状态,极大提高了启动效率。当然,这个上天赐予人类的礼物,却常常被不规律的生活所放弃。

人世间,生老病死,日月轮回,宇宙万物都遵循着它的规律。人,作为星辰大海中的一粒微尘,必须遵守规律、顺势而为。这不仅是一种优雅的生活姿态,更是一种难得的生存智慧。

2.规律性,关乎“持久性”。

几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狩猎于非洲大草原时,他们既不是跑得最快的,也不是最有力量的,甚至没有尖牙利齿,但人类的汗腺和运动生理构造,使之拥有长久奔跑的能力,很多猎物是被追死的,这也成为人类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说:“人生,就是一场长跑”。持久性,作为人类的优秀基因,应该被高度重视并传承发扬。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领军在五丈原与诸葛亮对峙时,曾询汉军使者关于诸葛亮的生活作息规律,当听说诸葛亮“仗十下以上必然亲自过问”时,不由会心一笑说“诸葛亮事必躬亲,积劳难返,将死矣”。“斗不过你,就活过你”,司马懿怀着这样的智慧,成为最终的赢家。

人生的战略,不能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而应努力寻找下一个平衡点的优势。前提是,有一个好的身体。

追求职场上的成功,可以鼓励加班,但要尽量避免熬夜;即使难免熬夜,也要尽量减少次数。努力在每天12点这个关键时刻,让身体和时间同时归零,为第二天的奋进养精蓄锐,为人生的长征储蓄能量。

3.规律性,体现“专业性”。

规律的生活,必须靠效率来保证。每日规律性的稳定输出,实质是专业性的具体表现,展现的是真正的实力。

比如,村上春树每天写4000字,写完按时睡觉,但你不能,就睡不着。还比如,一项耗时4小时的工作,你8小时才能做完,熬个通宵也是应该。

作为一名新人,效率不够、时间来补,天经地义、值得鼓励。但作为一名“老兵”,在正常情况下,还加班熬夜,就要扪心自问了。起码,熬夜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不熬夜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们无法掌握命运,但可以尽量掌控生命。熬夜是消费,加班是投资。要多扔回力标,少射穿云箭。不让生活掏空身体,不仅决定幸福指数,还深刻影响成功系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