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266:家校合作,携手共育

        要对家校合作共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首先需要厘清相关的重要概念,对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方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角色与作用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家庭与家庭教育。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是“社会最微小的细胞。”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也自始至终的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这就是家庭的教育属性。

        家庭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正规性,它不可能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育内容,作息时间和考试评价。但家庭教育同时又有其独特优势,一是在时间上的优势,孩子日常只有6~8个小时在学校。其余更多时间在家里或课外。二是情感上的优势,家庭教育具有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对子女产生影响的优势。可以利用亲情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教育。三是资源上的优势,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学校的时空限制。利用所有的资源,从社会交往到履行考察,从各种媒体到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进行教育。

      关于学校与学校教育,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实施影响。使其身心等素质朝着教育者期待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正规形态和主导形态,是制度化的教育。

        再次,关于合作共育。家校合作共育,是指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合作是相对于分工而言的,长期以来不同教育主体各自分工,以履行自己对儿童的教育职能,但是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越来越发现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对儿童发展最为有利。

        学校,家庭和社区虽然各有职能,但彼此间又密切相关,学校不仅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还是社区的文化中心和文明引擎。家庭不仅仅是亲缘关系的社会单元,孩子的课余学校与亲子乐园。社区不仅仅是区域生活的共同空间,还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

        在教育中,学校是专业机构,家庭和社区是非专业单位。专业和非专业两者之间一旦发生合作,一旦围绕教育问题进行精神交流,就形成了教育磁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家校共育的工作中所要做的就是把精神交流发展为精神共振。从而加强教育磁场的正向实力,让这持力作用于学生,教师,父母等所有相关人员身上。并通过磁力的持续向外扩散,将教育的影响力继续向全社会辐射和传播。

        家校共育就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家庭、学校和社区多方教育主体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影响并改善家庭、家教和家风。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共生,实现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调发展,父母,孩子,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共同成长。

          “家校共育”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一个小身影……

        2018年9月刚入学的她 就喜欢课间找我聊天……

        第一次她找到我的时候,一个六岁孩子简单几句话,我就知道她身上应该有很多故事……每到课间我会故意站到走廊里,,等待她的到来……

        “我不想结婚,我不想生孩子……”一次她看见我第一句话就是这一句。

        我抱紧她一句话不说,偷偷擦去被她说出的泪水,强忍着泪笑着拉着她去看孩子们游戏,对她讲她们给我带来的快乐……如果不是妈妈们生这么多的宝贝我哪来这么多的快乐!

        “这些事不能让妈妈知道。这是咱俩秘密! ”

        “好的,宝贝!”

          “我好害怕,今天放学回家看不见妈妈……”

        “咋了,咋了宝贝?”

          “我来的时候爸妈在吵架,妈妈说要离开。”

          “放心放心宝贝我去找妈妈,你先去教室上课,我一会去找你。”

        我拨通了妈妈电话,说明孩子情况,。“你放心校长,为了感谢你我也不能离开,你告诉孩子放学我接她。有时间我去学校找你。”

        我挂了电话就去告诉孩子,让她安心上课……

      “我能叫你妈妈吗?”三年级的一天她课间抱着我说。

        “可以,但是得叫干妈,因为要和生你辛苦养你的亲妈分开!”

        …………

          “在家说起来,孩子都是说喜欢你,真谢谢你和她聊天,给我打电话,还多次聊孩子的事。”

          “告诉你,我这回选上体育委员了,带队呢!”这学期刚开学第一周她跑来告诉我。

        “是吗!你老师真有眼力, 你肯定能把你们班的纪律带好!”

        “抱一个”

          “还抱一个,你看你这个头马上和我一样高,我是抱不动了!”          五年级的她个头已明显长大。看着她嘻嘻哈哈跑去的身影,真的感慨万千——家——校,孩子避风的港湾,成长的摇篮!

          用爱,携起手来,共同快乐健康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