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考在即,刷着职位表,突然有点疲了

2019年国考公告近日已发布,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打开职位表的那刻,但随着excel逐渐下拉,筛选了条件,期待的眼光逐渐暗淡下来。笔者不禁想起之前在《今日头条》看到一则文章,“大龄剩女在职公考4年,国考省考12次,今年国考上岸!”也许每个上岸的背后,总有一段不容易或难以道明的辛酸,只有经历了才会懂。

一定要到北京去!

女主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84年剩女,12年重点大学小硕毕业,原单位是一个离北京较近城市的地方普通高校(本身是这个城市的人,在这个城市上的大学),做行政工作,事业编制,一个小破基层单位。

2017年12月的国考,女主报考国务院系统非大牛单位,行测65.6,申论54.5,总分120.1,笔试第1,招1人,5人进面,面试过,终于结束了4年的在职公考历程。

她是幸运的,在各种公务员论坛,类似的大龄备考族比比皆是,顶着生活、工作、学习和年纪的压力,但仍然把考公作为“毕生”事业,各地巡考,直至不符合报考年龄要求。


女主感叹:就快到北京工作了,原本做好了从24岁考到35岁的准备,而今提前7年实现愿望了。4年来“盼过昨宵又盼今朝”,在原单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卧薪尝胆,终于在2017年实现梦想了。我从北京奥运会考到了伦敦奥运会,从党的十七大考到了党的十九大,从24岁硕士应届的青春年少考到了28岁眼角细纹斑斑……作为一个大龄剩女,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看着同学都已经结婚生子,连舅舅家的妹妹今年也要结婚了,而我还为了公考玩命忙碌着,只坚持着一个目标:一定要考上国家公务员,一定要到北京去!

考公的时代变迁

考公,其实早就存于中国的历史血脉中,科举考试就是鼻祖。从屈原的香草美人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信念,从古至今,政治权利是多少文人墨客的职业理想。科举和考公的相似性亦不言而喻。

科举考试,直接决定是一介平民还是一步登天,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是个大坑。古人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才是意外,可见录取率之低。

比如,那个“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康熙年间考中秀才,此时只有20岁左右;雍正时才考中举人,此时已经40岁;乾隆时才考中进士,此时已经44岁了。考中进士后,常年郁郁不得志的郑老兄终于扬眉吐气,写下了这两句饱含辛酸的诗句:如今脱得青衫去,一洗当年满面羞。

还有,那个因“公车上书”留名青史的康有为,小时候是个神童,11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但无奈考运不佳,仅仅秀才就考了三次,举人又是考了七次才中,好在时来运转,进士一考即中。可他时运不济,考中进士时,清朝已经岌岌可危了。他愤怒不已,于是搞了个“公车上书”,可是光上书还不过瘾,就又搞了个“戊戌变法”。

郑板桥和康有为虽然历经挫折,但算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另外一些人就没这么好运了。比如《聊斋志异》的作者,大文豪蒲松龄,考中秀才后,接连四次参加乡试,都没能考中举人,一直到了垂垂老矣的72岁,才被朝廷补为“岁贡生”,但仍然不是举人。

清朝时安徽的一位老秀才,一共参加了二十四次乡试,但最终还是没能中举。乡试三年一次,这位老先生光是参加乡试,就用去了七十二年光阴,到最后一次参考,已是年近九旬。

也许,这更像是一场人生的赌博,而时间是赌注。幸运的话几十挑一,而现实更多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从笔试到面试、录取,过五关斩六将,各种意想不到的可能性都让努力付诸东水,但它依旧有股强大的魔力,吸引着一波又一波年轻人无条件地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趋之若鹜、飞蛾扑火。


理想还是光环?

父辈那个年代,公务员行业确实享受着风光无限。在他们看来,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公家单位才是正经工作,因为当时商品经济相对落后,民企的百废待兴,市场环境下的用工机制、福利保障有待完善,就业市场狭窄有限。

如今除了政治光环,公务员的现实功利更受垂涎。在一线城市,公务员意味着户籍、住房以及隐形的优惠政策福利,而在弱肉强食的婚恋市场上,女性公务员职业无疑是自身择偶条件上的重磅筹码。对外地人来说,成为一名公务员是跻身城市的身份象征,甚至打破阶层板结,凭借个人奋斗实现屌丝逆袭,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

公务员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那位女主在国考前发过的帖子“大龄剩女公考多次失败,说说我的悲惨命运”,一把哭诉原事业单位的N种辛酸泪,女主在事业单位遭受了委屈,但就能保证在公务员队伍就顺风顺水,前程无忧吗?女主用4年青春持之以恒的坚持背后,可能失去的是爱情、家庭、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划。到底值不值,围城内的生活会给她答案。

感谢时代变迁、社会进步。职业的选择空间已进行几何倍数地增加,三观的现代化更新带来职业观的转变,解放着人们对职业的想象和追求,结合自已专业爱好、兴趣专长赢得职场的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同样是人生赢家。

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应该给自已一个不作选择、观察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之前,不作任何决定,一旦过了这个底线,就大胆地选择,找到自已的职业所爱。

最怕的是忙忙碌碌、人云亦云,不知道自已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才是青春的荒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