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追求稳定性,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稳定性其实成为生活的主流。

你说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变化,那不是生活,那只是活着。有人说这就是禅,在庸常之中恪守磨砺自我的心性,在点滴小事的完成中找到心流。
千利休的茶室中有的是简单,甚至简陋,可是他企图达到的专注则是昂贵的东西。为什么他要追求这些呢,我想也许是因为他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试图去掌控。
掌握的有自己的身体感受,有自己的情绪反应,还有外界等各种关注。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生活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这需要面对一些新鲜感,需要在熟悉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变化感,这种变化可能不需要太大,最好的方式也是15%,这是万维钢所说的学习陌生感。
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之中,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也得到自我感知的稳妥前行。

也有人不愿意接受这些,譬如哲学家傅佩荣,他就认为在走出很多的地方去游玩,去探索式浪费时间,因为即使去接触了,山依然是山,自己依然是自己。
他关注的是自我灵魂的提升,是始终向内看的代表,而那些无所驻足的人,往往试图通过旅游来安顿灵魂,这是塞涅卡也描述的一种现象,因为惶恐不安,所以试图在游历中得到稳定感。

康德每天都在散步,时间精确如同钟表,而扎克伯格和乔布斯每天同样的着装,尽量减少选择的痛苦,这也是一种追求不确定性中的坚守,他们因为想要,所以保持部分的不要。
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找到了不确定性,在生意拓展和产品研发跨越中得到满足,应该有自己坚守和跳脱,这样生活不至于如同慈禧太后,每天散步999步,让计步器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