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事小文的老公不幸患了白血病,我们几个要好的朋友相约前去探望。
在医院见到小文,几天不见,完全像变了个人。蓬松油腻的头发,微微泛红的双眼,干裂的嘴唇,怎么都不会想到她就是科室里平时打扮最精致的那个小女人。
吃饭的时候,小文告诉我们,现在每天都需几千上万的治疗费,最要命的是,至今还没找到合适的骨髓源,而后期的几十万手术费还没有着落……
没等说完,同行的好友赶紧安慰说,“放心吧,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用担心,一定会挺过去的,别想那么多没用的!”
小文止住了她的滔滔不绝,沉默,死寂般的沉默。
我想对她说点什么,却终于没有说出口。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好像成了我们面对负能量时的通用暗语。我说了这句话,你就必须停止抱怨,因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我们都明白,这句话不管用在什么场合都没什么卵用。
面对负能量,我们会本能的选择逃避。我们见不得别人在我们面前叹气、流泪,认为负能量就像瘟疫一样会传染蔓延。
我看过太多的文章都在歌颂正能量,抵制负能量,就好像有负能量的人天生就自带一种原罪,一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原罪。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生活在快节奏的名利场,又有几人能做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朋友,不是酒桌上觥筹交错的酣畅淋漓,也不是灯红酒绿下的纸醉金迷。当你得意时,我在默默地祝福你;当你失意时,我在车水马龙中找到你,虽然无法承诺马上让你笑,但我可以静静地听你倒完生活中所有的不愉快,并给予深切的理解。
正能量固然值得宣扬,负能量也应该得到尊重。负能量只有得到宣泄和疏导,才可能随风而去,坦然面对。
2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你将自己的负能量隐藏,而装作看不见罢了。而它却能在黑暗的角落积蓄能量,等到合适的时机,它会喷涌而出,让人措手不及。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这是被誉为一代史学天才的林嘉文遗书中的一段话。
林嘉文在世俗的眼中,无疑是一名天之骄子,天纵英才。
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他一边复习,一边还出了两本史学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单看书名,就够甩我们几条街了。而他的学习成绩,也依然一如既往名列前茅。
就是这位被大家一路看好前途远大的史学天才,却选择了自杀,让人措手不及,大跌眼镜。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北大哲学硕士江绪林自杀事件,美国著名摇滚乐队“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Chester Bennington)自杀事件,英语八级、钢琴十级的北大研究生贾昊自杀事件……
2017年即将过去,据统计,在这一年里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相比2016年提高了23%,令人细思极恐。
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的话:“所有那些无论是哲学、政治学、诗歌或其他艺术方面表现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忧郁的。”
大家总习惯于把眼中的成功人士供上神坛学习模仿,不接受、更不愿倾听他们的任何消极、悲观的负能量。
但人都有七情六欲,负能量任谁也没办法逃避,长期积在心里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就成了忧郁。而长期忧郁的结果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选择结束生命。
现实生活不会处处都风光无限好,我们应该正视负能量的存在,做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自己,一味的逃避只会使生活越来越糟糕。
3
当今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人都会有心灵上的困扰。
我们习惯于一边喝着正能量鸡汤,一边躲在墙角猛抽自己耳光。
负能量就像是大雨过后的涓涓细流,也许不清澈,但却是最真实的存在。
一味地鼓噪正能量,跟传销没什么两样。给负能量一个空间,合理地疏导和释放,才是回归本真的一剂良药。
负能量不是原罪,而不敢面对负能量的你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