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对《你问读大学有用吗?-我说这样读就有用!》一文的喜爱。
文章里有读者反馈,这和读不读大学没有关系,的确,一个人优不优秀,在社会上有没有用确实跟读不读大学,没有必然关系,这是确定,肯定以及肯定的。文章主题的前提假设是我们有机会读大学,或是已经在读大学了,怎么把大学读有用。
非常感谢,读者提出的反馈,这也让我反思思考文章主题和内容,也和朋友深入探讨了,察觉到文章当中可能少了篇幅讲讲读大学到底有什么用?
所以今天做一个补充,把读大学有什么用重新做一个补充,但是这里的前提仍然是,你也有机会上大学或者你已经在读大学了,对读大学有什么用做一个补充说明。
这里首先明确,我们并不是说不读大学的就没有用,而我们的前提假设一定是在,你如果有机会读大学,或是在读大学了,那读大学就有用,到底有什么用?再来是怎么读才有用,一定是这个前提假设才有答案。而不是去讨论读大学比不读大学的有用,一旦用上比较级就没有边界了,如果是辩论赛,双方各自会有很多案例来佐证之,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
好了明确了这个前提假设之后,我们就来看看,读大学到底有什么用吧?
作用一:获得一张门票
读大学毕业后,我们就有一张学历或者学位的证书,这是一张门票,是我们能获取技术含量更高职业岗位的门票,只是门票而已。
一定请注意这里并没有说,我们在分岗位的高低贵贱,是不是又在歧视没有上大学的朋友了。如果你是这么想的,恰恰说明了你在歧视而不是我们。我们在描述一个客观事实。
在现实的职业岗位序列当中,岗位是有分高低,这个高低只是说技术含量的高低,其实也是说明这个岗位有能力的等级要求,而并不是说这个岗位的贵贱之分,这个概念大家不要混淆。
所以我们看到的招聘要求上一定会写,某某岗位要求当中,要求本科学历、硕士学历还是博士。那么也意味着说,如果我们读了大学,拿到学历或是学位证书就拥有了一张能够获得某一岗位的门票而已,所以,如果没有大学这张门票,我们可能就没有获得更高职业岗位的机会,或是要绕一大圈,花很多代价才能获得。这也是目前商业社会岗位设置要求。
也千万不要说,看,那些世界首富们也不是没读大学或是没读完大学吗?但是你知道他们在社会大学学了多少吗?
OK,这可能是目前商业社会中职业岗位序列的要求和大学教育相匹配和挂钩的。
作用二:收获一群没有利害关系的纯洁同学
在大学里面我们能够,收获到一群真的没有利害关系的同学,这个是最难得的,出来后,我们会发现还真的是校园阶段的友谊是最纯洁的(不要拿你们相处得不好,甚至被伤害的个案来怼)。
真的,这段岁月结下的会是一辈子的好兄弟,好姐妹。而且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毕业之后都会也会各奔东西,那么也意味着在未来,我们在全国各地都会有人,这些是很重要的人脉资源。因为未来是一定是属于我们的,所以你要坚信,在大学结下的这段友情,在未来某一时刻,你一定用得上,一定对你有帮助,这是一段,非常非常难得的时光和机会。你说你要在社会大学里结识深交一个真正交心,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有多难吗?我们知道,在社会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你懂的!
开始重视、正视和珍惜与同学的相处机会吧。
作用三:真正独立的开始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说我们不读大学就不独立了,仍然是说我们读了大学,那么它的用处之一就是可以我们真正独立的开始。因为在大学校园里,你会发现,从进入大学校园之后,不管我们以前是走读生还是寄宿生,那么在大学以后你都是寄宿生,那么我们就脱离了原来熟悉的环境,开始了一个全新集体生活,这个时候是我们独自一个人生活的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学会真正的独立,比如:开始要独立处理一些事情,独立处理人际关系。
独立的生活生存能力是我们成长必备,也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因为只有自己最可靠。
学会独立,开始独立掌控自己的生活,是未来我们立足社会的根本技能!
作用四:学为人处世之道,建立自己的三观
大学里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为人处事之道,我们会发现在大学,经常要独自面对或是处理一些事儿,比如:独立处理和同学,和老师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要独自处理,那么这个时候你慢慢的会做一些决定等等,慢慢地我们会有一套自己的为人处事的原则。
第二个我们在大学的时候,会构建自己的三观,比如: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会在这个时候形成,当我们碰到某一件事,要自己判断、思考、决策,就会一次次验证和刷新我们的三观,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定见。这需要我们多思考、总结,有了定见,就不会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甚至无知。
作用五:思维+格局(更高维度)
这个在我们读者反馈里也有实例: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进了一家中型企业,那时我的主管跟我都是23岁,但是他在社会已经打拼了9年,一年后我跟他同级,现在我是部门经理,而他依然还是一个小主管。我要是没读大学也坐不到这个位置。
这里仍然没有歧视之意,只是当我们从事同一个岗位(工种)的时候,更符合岗位设定之初的要求的人,他会更快上手,并在一定时间内超车。这里的底层逻辑是因为每个职业岗位的不同等级都是被设定好的,掌握更多知识、更多技能、拥有更高思维和格局的人更容易胜任。所以,你懂了吗,真的不是歧视,是因为同一岗位,同一工作环境下,比的除了专业技能,还有思维和格局。常常存在高维打低维的现象。
根据我的培训生涯中,曾对年度的培训数据进行跟踪,分析总结每年要上1000+节课,发现,面对同一个知识点、工作流程,学历高的比学历低的学员理解和掌握的速度确实不一样,学历高一点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答能力也不一样,在培训完上岗后的半年,一年内,成长速度、职业晋升的速度和高度完全不同。(这里没有歧视高低的意思,后来发现应该是每个阶段、每个的层次的教育内容不一样,最终结果也就出现了一些差异)
如果是面对处理同一个或是同一层次的问题,可能就会出现在像《三体》里的高维打低维的降维打击现象。
所以,如果你正在读大学或是曾经读过大学,不知道是否看到了读大学的这些用处。
可能还有一些没说到的,欢迎大家留言补充说明!
特别声明:这里从头到尾都没有歧视之意,只是在阐述特定范围内读了大学与社会现实职业岗位的客观现象。没有比较,所以也请不用拿特例来怼这个话题。
[013/100]
本文属于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简书,作者:陈sir
思维导图:夏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