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后,被其书中文字的优美而折服,立刻下单了其他书籍。先读完了这本《孤独六讲》,孤独这个情绪人人有,但将孤独分类并逐一解读的书籍不多,大多数文章教育我们说:孤独来了,不要怕,要淡定,可以安然享受这份孤独假期,呆着就好,来次和心灵的对话;不然就是突感孤独,不要害怕,你一定是太闲了,滚去做事。我是个很怕孤独的人,情绪出现只能憋在心里默默消化它,消化不了就哭一场。读完这本书,有几章写的真好,超越了我理解到孤独的范畴,也依稀觉得孤独是件好事。它懂你当下的难,也轻轻的握住了你的心,它不能左右你选择的方向,但此刻的你是安静的,在这份孤独中涌动积攒着爆发的能量。
情欲孤独——除非你是我,才可与我常在
你的电话簿QQ微信有成千上百个好友,刷朋友圈的时候,你孤独么?
你每天朝九晚五认真工作,父母却远在他乡,你孤独么?
周末宅在房间看剧上网刷论坛看直播,看弹幕飞过与全世界相连,你孤独么?
你有恋人朋友,在约会后和他们分别的时刻,你孤独么?
提起情欲孤独,许多人一定首先想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有情人何谈孤独,这章对单身狗真是恶意满满。单身的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想吃好吃的没人约,想看电影自己看,到了520情人节更是虐狗的大日子,他们甜蜜爱恋,我独自一人像条狗。
陈奕迅有首歌曲《与我常在》,歌词很有意思。讲述两位恋人时时刻刻黏在一起,坐着卧着站着望着都分享,工作生活在一起,每分每秒都与你一起挥霍。我想这是每位情侣热恋时的愿望,永不分离昼夜同在。而事实上,连体婴儿存在,但他们并不独立。这样的爱恋互相牵绊,分离是他们一生的追求。
“除非你是我,才可与我常在,一个人从镜内发展恩爱”。一个人从镜中与自己谈恋爱,但毕竟还隔着镜子这个介质。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独立的个体拥有对抗孤独的力量,它遇事并不慌张,它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更学会在独处关爱自己。于是你看到很多单身却活的很潇洒漂亮的姑娘,你羡慕她们的可以享受这样的状态,而自己却像散了心神一样,慌了。放心,她们只是在孤独时学会纾解,看书看剧健身跑步跳舞画画学习,你有一百种方式来对抗,而不是抱佛脚般非找到人来陪。人人有孤独,人人羡慕人人,别害怕。
暴力孤独——人不自觉的进入暴力机制中,称为施暴者,参与者。
前几天看了香港电影《树大招风》,这部被称为后银河映像港片,讲述了三位江洋大盗各自抢钱施暴的黑暗历史,影片实打实的火拼暴力镜头并不多,却是通过悍匪的内心戏透出阴冷的气质。人类对暴力的评价是两极的,你不希望它存在,也不希望它消失。若是依照这个理论,对江洋大盗的评价也是两极:他们确实造成社会的极不稳定,行为暴虐,而另一方面,是否存在对仇富心理的释放,用高风险来换高收益的行为,是绵绵不绝禁止不了的。导演拍摄这样的电影被大众观看,他的意图是什么呢?
在电影届,有两个课题是分级讨论的标准,一是暴力,二是色情。这二者绝对是人类跨入文明的禁忌,然而又是在艺术上大放光彩的主题。无论是张彻导演70年代的嗜血武侠电影,吴宇森导演的“暴力美学”电影,好莱坞的战争片西部片,亦或是欧洲情爱电影,韩国片,甚至岛国动作片,越是被主流禁锢的思想行为,越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导演拍摄,我们分享观看传播,是否会让暴力传播更广,继而造成模仿跟风呢?
硬性的暴力被排斥,而软性的看似危害不大的暴力,受众很小的暴力,如语言暴力,冷暴力,看似是身体毫发无损,而伤及到情绪,威力更加迅猛。
然而人在不自觉就陷入到暴力之中。奇葩说有过这样的辩题:情侣之间时刻保持联系算不算暴力。按照蒋勋老师的讲法,这当然是暴力的一种,是行为上的暴力,是可怕的控制欲,是信任感的缺失。情侣间时刻联系是暴力,而故意不联系是冷暴力,把握好这个度,让两人都舒心的享受恋爱,挺难得。
蒋勋老师的这本《孤独六讲》,将孤独分解为六个方面,但有些解释就有些牵强附会了。读书并不需要特别功利,老师给出了思考的参考案例,却没给出“如何解决孤独”这一世纪难题。孤独是身体与灵魂自我的对话,是不愿被打扰的冥想时间与独处空间。你不必懂他人的孤独,也不必庸人自扰厌恶孤独。你可以享受孤独,也可以放任孤独,毕竟,who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