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是UC的联合创始人,现在是互联网造车公司小鹏汽车的董事长。2014年,阿里巴巴收购了UC,当时何小鹏和UC的CEO俞永福也一起加入阿里巴巴。2017年8月22日,当时的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CEO俞永福通过内部信确认何小鹏离开阿里巴巴创业。
到现在为止,何小鹏至少经历了两次融合。第一次是UC被并入阿里巴巴后的融合,也就是公司合并后的融合,第二次是现在他创业做汽车,互联网和制造业的融合。
在混沌大学讲课时,何小鹏介绍了他自己在这两次融合中的体验和洞察。
俞永福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开始时,他代表的是被整合者,阿里巴巴要和UC融合,后来,当阿里巴巴收购了高德地图,以及后来的视频网站优酷土豆时,俞永福又先后代表阿里巴巴去整合后者。这三个过程何小鹏都亲身经历了。
UC和阿里巴巴的整合成功,何小鹏认为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阿里巴巴对UC创始人团队的信任。合并当年,当时的马云和CEO陆兆禧只去过UC一次,开始的时候何小鹏还有点迷惑,认为是不是不重视这一块业务。但是马云和后来的CEO逍遥子都说,之所以不去,是因为信任,所以才不关注具体战略怎么制定。何小鹏说:“如果是两家不同业务公司的融合,你却要尝试去管理他,给他制定战略,这是非常可笑的。两边的创始人之间要有一个非常强的交心,因为信任所以放权。”阿里巴巴非常信任UC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经验和能力,把自己放到了学习者的地位。
但是,UC也向阿里学到了很多。这是另外两个整合成功的因素。
首先是战略能力。UC的每一次战略转型都是被迫的,但阿里巴巴不同,按照何小鹏的说法,阿里起码做过15次主动战略调整。不同于大多数公司年底会议的常规内容,比如总结去年,展望明年,考虑业务规划等,阿里每年都会有一次务虚会议,内容是思考战略,而不是考虑战役和战术问题。
其次是商业化思维。何小鹏参加过阿里巴巴每个月开一次的总裁班。他的最大感受是,原来做互联网产品时,开会讲的都是产品、体验、执行、竞争。但是在阿里的总裁班,大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商业跟体验上达到平衡,怎么才能引领市场。
何小鹏说,为什么UC能从2014年一年20多亿收入,到今天变成一家100亿收入的公司,原因就是,“我当时感觉完完全全看到了另外一家公司,他们的做法不同,他们的意识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他从仅仅考虑产品的用户体验,开始考虑产品的商业体验。
何小鹏用三个词来描述互联网公司的融合:一颗心、一张图和一场仗。一颗心指的就是创始人之间要互相信任,要交心。如果两个创始人互相不认同,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导地位公司的创始人,尽快把另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剥离出去。
一张图指的是公司要有一个共同认准的大图,包括文化体系的味道最好是一致的。俞永福在整合高德地图时,就通过做减法把高德地图原来在做的O2O业务给剥离出去。
一场仗指的是,通过一个战役,去磨合团队的工作方法、术语和流程。通过磨合去发现人才,提拔人才,并且淘汰掉一部分人。
何小鹏现在在做汽车,需要融合的就是互联网和制造业。何小鹏说,他之所以会进入制造业,是因为一个强烈感受:互联网在将来是一个传统行业。如果今天这群自认有互联网思维的人不去尝试跟现在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行业充分融合,再过十到二十年,就会被淘汰。
他分享了自己进入制造业后的融合体会,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
第一,制造业是平衡的艺术。在互联网领域,从产品设计到样品再到上线的产品,绝对是越来越好,但是在制造业,根本做不到。他举例说,小鹏汽车要做展示车,过程中,他就发现,设计很漂亮,展示车一般漂亮,试制车再打个折扣。因为制造业的环节更加复杂,整个供应链和制造流程里一个环节打折扣,就会影响到最终产品。所以,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是极致和体验,制造业的思维是要在平衡里把极致和体验做好。
第二是迭代上。互联网产品讲究快速迭代,但是在硬件制造领域,迭代很复杂。何小鹏举例说,如果你嫌车的外形不好看,要重新开一个模,那么,首先成本就要几个亿,其次,重新开模要等12个月,然后,供应链重新配置又要十几个月。因此,制造业的迭代必须是一种稳健型迭代。否则,不但自己很难受,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也会对你失去信心。
何小鹏说,以前到一个新行业,他会经常跟同事说,要有梦想,要尝试颠覆现在,但是在制造业,当你还是小学生的时候,要颠覆另外一个巨人是非常难的,“不懂的地方要多学,甚至要多抄。要尊重行业,去思考它的整个生命周期与逻辑体系,在体系内,融合才有可能。”
以上就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对互联网公司并购后如何融合,以及互联网思维如何跟制造业融合的体验。希望对你能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