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苏菲收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你是谁?”
“你是谁”这个问题是引领苏菲走向觉醒的第一步。在这之前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谁,而在认真思考后,她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答案。苏菲想了想,自己的名字叫做苏菲,是爸爸给她取的,爸爸原来想叫她莉莉,她想象自己叫做莉莉时的景象,如果她叫做莉莉,还会和叫苏菲时一样吗?
苏菲不知道自己是谁,但作为读者的我们是知道的。少校艾勃特给女儿席德写了一本哲学书当作15岁的生日礼物,苏菲就是那本书里面的主人公,她和席德同样的年纪。书里面还有一个叫做艾伯特的哲学家,由他给苏菲上哲学课,引导着苏菲一步一步走向觉醒。
苏菲是少校艾勃特书中的主人公,她也是人的身份,因此,哲学家艾伯特给她上哲学课就跟我们上哲学课没什么区别,只是在学习一种知识。但她收到的第三封信让她满头雾水,只见信封上写着:“请苜蓿巷三号苏菲转交席德......”苏菲并不认识席德,也不明白席德的爸爸为何要将席德的生日卡片寄给她叫她转交,还说这样最方便。而且这个席德爸爸后面还叫她转交了好多封信。
哲学家艾伯特给苏菲讲述人类的觉醒历程,期间,少校艾勃特不时出来搞怪,制造出好多离奇现象。可以说,哲学课在这里有两个目的,第一,让书中人物苏菲培养思考的习惯,为她的觉醒提供条件;第二,给真实人物席德上哲学课。
在书本的最后,苏菲和哲学家艾伯特逃出了少校艾勃特的掌控,逃到了少校艾勃特和席德所在的世界,虽然席德所在世界的人无法看到他们,但席德却似乎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存在。这里,作者(非少校艾勃特)似乎引入了一个多维世界,苏菲从书里面逃出来后和席德处在了不同的维度,但是同在一个世界之中。只是苏菲真的逃出来了吗?
少校艾勃特只写到苏菲和哲学家艾伯特从生日宴上离开就结束了全书,但这并非最终的结局。对苏菲和艾伯特那个世界而言,少校艾勃特是上帝般的存在,苏菲的觉醒是他“特意为之”,但最终也超出了他的掌控,为何会这样?原因就在于《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书中书,对于苏菲所在的世界来说,少校艾勃特是上帝。但是少校艾勃特和席德也只是书中的人物而已,所以少校艾勃特自以为是他创造的苏菲,但其实是创造了少校艾勃特的人创造出来的苏菲。这就好比环里面套着另一个环,如此循环往复。不过谁知道这个环的终点在哪呢?
《苏菲的世界》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少校艾勃特“写”的书,苏菲、哲学家艾伯特是书中人物,少校艾勃特和席德是“现实人物”,后一部分少校艾勃特、席德、苏菲和哲学家艾伯特都成了书中的人物。前一部分真实中夹杂着荒诞,让人清楚知道那个是虚构出来的世界,后一部分很是真实,只有一个地方作者做了荒诞处理,那就是妈妈帮席德收好的金十字架不见了。
席德的金十字架之前被少校艾勃特写进了苏菲的世界里面,但金十字架的消失显然不是少校的手笔,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不知作者是不是也想让席德做好觉醒的准备,让她发觉她自己和苏菲一样也只是书中的人物而已。这是我的猜测,但并非没有根据,因为在席德所在的那个世界中,作者让她察觉到了一些异常,譬如逃出来的苏菲和哲学家艾伯特去到了席德家,只有席德觉得整晚有别人和他们在一起。
看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点,那就是书中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苏菲以为她有,但最后她跳出了一本书,却还在另一本书里面。少校在苏菲的世界中是上帝般的存在,但他也只是杜撰出来的人物而已。
那我们呢,我们自以为是在读书,有没有可能我们也只是书中人呢?
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觉得自己所在的世界是真实的就够了。就譬如苏菲,她以为她逃了出来,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