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荥阳人,姓何,忘其名,有名闻士也。荆州辟为别驾,不就,隐遁养志。常至田舍收获,在场上,忽有一人,长丈余,黄疏单衣、角巾来诣之。翩翩举其两手,并舞而来,语何云:“君曾见‘韶舞’不?此是‘韶舞’。”且舞且去。何寻逐,迳向一山,山有穴,才容一人。其人即入穴,何亦随之入。初甚急,前,辄闲旷,便失人。见有良田数十顷,何遂垦作,以为世业。子孙至今赖之。
【词语汇】韶舞是上古时期舜帝创作的乐舞,亦称“韶武”,代表上古礼乐文化的最高典范,集诗、乐、舞为一体,以“尽善尽美”著称。传说与韶石山等地缘文化相关,内容歌颂舜帝协和万邦的功绩,舞者扮作鸟兽形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的场景。周代列为国家祭祀雅乐,春秋时期经齐国发展后,孔子赞其“尽美尽善”。秦汉后逐渐失传,但影响延续至明清中和韶乐。作为儒家礼乐典范,韶舞兼具教化功能与政治象征。
荥阳:古地名,今属河南郑州,汉代为郡治。闻士:有名望的人士。
荆州:古地名,汉代为重要州治。
用法上,“荆州辟为别驾”中。“荆州”作为征召主体(指荆州的行政长官,如刺史),与“辟”(征召)搭配,引出“别驾”这一官职任命,后文“不就”(不接受任命)则通过拒绝荆州的征召,凸显何姓隐士“隐遁养志”的选择,塑造其淡泊名利的隐逸形象。辟举:指征召和荐举。别驾:汉代州刺史的佐吏,职责为随刺史出巡。不就:不接受官职任命。隐遁养志:隐居以修养心志。
黄疏单衣:指颜色淡黄、质地稀疏的粗布单衣,形容衣着朴素。角巾:方形头巾,隐士或高士的装束,象征超脱世俗。谒(yè):本义是拜见、拜访(尊长或地位高者)。“谒”在文言中多指正式或恭敬的拜见。“谒见” = 拜见(如“臣谒见君王”)。“投谒” = 递送名帖求见(如“书生投谒名士”)。
翩翩:形容舞姿轻盈飘逸。
寻逐:追赶、追踪。迳向:径直走向(“迳”同“径”)。才容一人:仅能容纳一个人通过(“才”表限制)。
甚急:非常狭窄紧迫。“前”在文中指“向前走、往前走”,为动词,单独作谓语,承接“入穴”的动作,表现进入洞穴后的动态过程,通过“前”的动作衔接“甚急”(狭窄)与“闲旷”(开阔)的空间转换,推动情节发展,凸显洞穴环境的奇幻变化。辄(zhe),副词,立即、就,表示动作快速发生,如《醉翁亭记》中“饮少辄醉”(喝一点就醉)。闲旷:开阔宽敞。
良田:肥沃的田地。数十顷:数十顷(古代一顷约合百亩,具体面积需结合语境)。垦作:开垦耕种。世业:世代相传的产业。
赖之:依赖它(指田地)维持生计。
【意译】荥阳有位姓何的隐士(名字已佚),是当时知名人物。荆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他拒绝赴任,选择隐居以修养心性。(何姓隐士)常到田间农舍,某次见村民在场上收割时,忽有一身高一丈多的男子,穿着淡黄稀疏的单衣、头戴角巾,轻盈地挥舞双手翩然而来。他对隐士说:“您见过《韶舞》吗?这就是《韶舞》。”说完边舞边离去。(某人)追逐(另一人),径直走向一座山,山上有个洞穴,仅能一人通过。那人进入洞穴后,何也跟着进去。起初(洞穴)非常狭窄,但向前走一段后,突然变得开阔,便失去了那人的踪迹。何见到数十顷肥沃田地,于是开垦耕种,将其作为家族世代相传的产业。子孙至今仍依赖这些田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