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逍遥游》里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这个限制,就是见识和格局,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识和格局,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晚年的曾国藩,被朝廷册封为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赢得了数不尽的名誉。
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非常之少,一旦获此谥号,必有超越常人的见识和格局,所以他才干了大事。
此外,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很厉害,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栋梁之才,一个是著名的外交家,另一个是著名的数学家。
曾国藩这么厉害,他凭借的是什么?就是他非凡的见识和格局。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出自曾国藩家信。
这里的“识”指见识,人做大事,见识占主导,直接决定事情的成败,然后才是能力。
历史上有管鲍之交的故事,让人感动的同时,也佩服鲍叔牙的见识。
管仲之所以能够位居齐国宰相,干出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也天下的重任,这与鲍叔牙的见识是分不开的。
据历史记载,管仲与鲍叔牙,他们俩一起经商时,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
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
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他家有年迈的母亲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
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
后来管仲到了齐国,经鲍叔牙力荐,他终于成为了齐国上卿即丞相之位,被誉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我们都希望自己获得成功,有惊人的成就,倘若你有见识,再赋予一点才能,你就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