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谈| 何为放手
最近阅读了《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它告诉我们,“成年不等于成人,成人取决于成长,而成长不在于一张完美的成绩单,一份漂亮的简历书。这是一本教父母如何做父母的书,更是一本教孩子如何做成人的书,如何两字其实是两只手:及时地牵好手,适时地放开手。
可是这个牵手的度,和放手的度该如何把握呢?道理都懂,做不到的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观察亲子活动中的孩子与父母,总结只有一个词可以概括父母放不开手的原因,那就是“信任”。
每次课程活动,对于第一次体验的家长,想要一起随行,这种情况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对我们团队老师不了解嘛,不能随便把孩子交给陌生的人,但第一次以后,家长和老师就会建立起信任感,有信任感的前提是团队老师的专业。
然后在课程活动中,你总会发现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干预是无时无刻的,即便有专业的老师在旁边做指导,家长依然会时刻想要给自己的孩子搭把手。安全第一,不能摔下去,这当然是“爱”的表现。但我依然会观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年龄其他孩子自己可以独立完成,而有的孩子“看起来”就是不能完成任务,需要牵着才能走完的?
一般老师在,即便孩子走得慢,老师心里还是相信孩子能够完成的,愿意给时间他,让他自己去尝试探索,一步一步自己用脚步走下山,老师不会催他,也不会牵他拉他下山,老师传授的是正确的方法,并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练习,失败了再尝试向前,给孩子一个成功的信念:我可以完成徒步走下山。
我们有以孩子为独立个体的儿童观,相信孩子是积极地有能力的学习行动者,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展规律,相信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挑战。
而通常那些不受父母“信任”的孩子,也会少有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因为父母总是认为他就是做不好,所以要在半路的时候帮他做了,或者半路语言干预他,典型的做法就是碎碎念。
而我在家长群上发现还有一个特点是:老师通知准备什么或者带什么,写得很清楚,但这类家长还是会“越界”,问各种不在活动内容做的事情。
信任孩子,懂得放手的边界。
听到大山的召唤,步出家门之前,
我想教你的心去信任,正如我也要这样教自己。
有时我会问月亮,最后一次照耀你是在何时,
我摇摇头,笑着说:“一切稍纵即逝”。
——达尔•威廉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