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再见说再见
常常被人问我画的是什么?一时间我无言以对。因为一言难尽,因为羞于启齿。因为不想被看作思想上的异类,于是任凭他猜,我只回答“是”。也算小心呵护着某种距离上的安全感吧。那我的画灵感来自哪里呢?仔细想想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音乐,音乐中的色彩、场景、音色的触感、音乐中抽离的维度等等吧,其实都是一些主观感受,我就是试图把这些感受用图画的方式,用美的语言逻辑描述而已。所以被看穿的几率为零。我一直尝试把超越三维的维度带入画面,但也只是尝试罢了。还有无穷微观世界。直觉告诉我未来的审美来自宇宙,至于这个未来有多远要看科技的发展。宏大而简洁,绚烂而纯化应该是未来视觉的主调。未来的视觉艺术一定会有更多的呈现方式,从形式,媒介,还有材料,比如能感觉情感的一种新颜料?谁知道呢。未来视乎很远,但并不是和我们毫无关联。但无论人类的观看方式变得多么牛叉,纸上的绘画永远不会淘汰,就像理论物理对科学的意义一样,架上绘画就是视觉理论的起点。画家在纸上不应该只是描述你看到的认为美的事物(小情小调/伪情调),应该还有你想到的,你猜测的、怀疑的,你的苦痛、狂热。你的崇拜与信念,你的哲学思考,站在人类文明的最高点去看全宇宙,站在人性的致低点去看待生存。然后用绘画的方式将它记录在纸上,让看到的人有所思考,感悟,升华,或是莫名的一点点的愉悦感。我们要用画的方式去揭示看的真理和看真理,就像爱因斯坦在黑板上写出E=mc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