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

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当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复杂,杂念越来越多,整日患得患失,为名为利所忧,却失却了一颗素心、耐心、决心,去追寻更好的自己。

与其陷在对前途未卜的庸人自扰中,怀才不遇的自怨自艾中,不如从中跳脱出来,剔除杂念,怀着一颗纯粹的心,在工作的舞台中,舞出人生的极致。

小野二郎,日本寿司之神,在九十多岁的年纪仍在做寿司,每个步骤都精益求精。

在二郎先生的店里,一个学徒进入寿司店,要先学用刀,然后料理鱼类,十年后才可以煎蛋。每一天都在重复相同的工作。

二郎先生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臻完善,爱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

正是这一份忘却名利,只求极致的简单,才会成就真正的美味,获得真正的成功,这是平凡走向超凡的必经之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之中,你将收获内心的丰盈与充实,舒展与快意,遇见更加勇敢而笃定的自己。

于是,想起金庸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提到独孤求败用过的几把剑。

第一柄是一把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第二柄是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此剑已被弃之深谷,故不在剑冢之中,以一长条石片代表。

第三柄是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外表黑黝,剑身深黑之中隐隐透出红光,三尺多长,共重九九八十一斤,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圆圆的似是个半球。

第四柄是柄已腐朽的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第5柄其实是无剑,所谓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我们的教育教学想来也应该如此。想想自己,曾几何时,也曾渴望自己手中有一把利剑,也曾梦里寻剑千百度,也曾幻想仗剑走天涯,自以为“一剑在手,就知有没有”,而今再次拜读金先生的文字,方才知道,所谓剑道的至高境界竟然是没有剑。以此类推,所谓教育的至高境界应当是没有教育。

此刻,你的手中持的是第几把剑?

想起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可见,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心灵的教育、精神人格的教育。那个剩下的东西就是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习惯,也是精神能力和心灵品质以及具有真善美的高尚人格。

爱因斯坦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注重学习的过程,能不断地激发孩子求知的动力。因此,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增加孩子们的学习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太多太杂的学科和任务,只会增加孩子们的负担,大大危害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甚至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的心理。

爱因斯坦曾提到,教育对孩子们来说,应当是一种宝贵的礼物,而不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学校的职责,是把人培养成一个独立思考独立发展的个体,而非一个专家,专业知识,只能让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