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知乎看到一篇推送文章,刚刚好和我自己上一篇写的感悟内容相呼应: 当你认识到自己有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时,其实你已经被治愈了。
作者的理论是:因为对和错都是相互对比才能确定的,所以能够意识到童年经历强加给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正确,证明你已经找到了“对”的价值和人生观。那么接下来只需要抛弃错的跟随对的,轻松走下去就好了。
在文中他试图通过对话让别人明白自己说出童年受害而形成的错误观念和长大后自我思考得到的“正确”观念,而达到让讲诉者意识到自己只是在主观无意识地让自己处于“受害者”的地位。 而通过自我的主动选择,人们完全可以简单地抛弃旧观念,拥抱新生活。
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性。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童年伤害做斗争并非一个简单地“意识到,主动选”就可以立即胜利的。
原生家庭为我们打造的一切,是从无到有的最初印象。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接受生而为人最初的认知,这种认知会自动成为人脑海中默认的常识。在这人生中最初的小世界中,一切都是全新的,并没有过去的经验让成长其中的孩子拿来做纵向对比;而它也相对封闭,从而无法横向拿世界和原生家庭做比较。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对这个过程极端化的诠释:狼养大的孩子认为自己是狼。因为他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全部来源于他的原生家庭:狼群。即便在之后的生活中接触到人类社会,通过对比意识到自己在生理上像人类更多过于狼,狼孩仍然会对狼的社会和规则更有认同感。
最初确立的世界观会直接镌刻在意识的深处,成为思考难以察觉的死角
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的生存作出选择性的忽略:自动排除呼吸和心跳对于听觉的影响,也让我们感觉不到鼻子永远在视域的正中央。同样地,很多已经长久伴随我们的思想常识,也会直接被大脑判定为不需要思考,直接默认正确。而这些常识,正是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潜移默化经年累月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自我意识。
这就像被驯服的大象臣服于栓它的木桩:小象在幼年就被钉在地上的木桩牢牢拴住无法挣脱,从而形成了”木桩太坚固,我用尽全力也没办法挣脱“的印象。所以即便凭借的力气明明能轻易地拔出木桩,但是变成庞然大物的成年象却连想要撼动木桩的念头都没动过。在象的印象里,木桩已经成了不可撼动的权威。
然而,如果其中某些认知在日后的生活经验中得到不一样的反馈,遭遇冲击从而被调整,那么这些前后矛盾的部分就会成为“原生家庭所带给我们的认知错误” 甚至成为“童年阴影”。
那么,真的可以把认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这个事实,等同于战胜了”童年阴影“吗?
养成好习惯至少需要21天。更何况替代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
并不尽然。这和很难改变我们已经养成的生活习惯是同一个道理。
笔者曾经痛下过无数次决心,誓要养成每天多喝水/早起/背单词/记日记/记账/拉伸筋骨/写文章/做面膜/吃蔬菜水果……的好习惯。 和那些为此类目标奋斗过的人一样,笔者发现即便是自己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些改变是非常好的,而且也主动创造计划和条件来帮助自己纠正行为,可在“好行为”真正变成“好习惯”之前,每一次,每一天的努力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力和决心才能坚持做到。而到最后,十次努力中往往有八九次都会不了了之,惨淡收场。
很多文章和书籍中,都建议我们改变自己要从点滴做起。这是因为就像古话所说的一样,江山易改,人的本性难移。哪怕是最细小的变化我们都需要和自己的惯性抗争,更何况是从小已经根深蒂固所养成的,扎根在我们潜意识中的那些旧观念。
所以说,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有问题” 和解决这个问题并用新的思想将之“无缝替换”,这两件事中间还有一场心灵硬战要打,远远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史蒂夫
为什么改变如此艰难?因为改变作为基础的认知,会令心灵这座堡垒产生“大厦将颠” 的恐惧,这是自保的心灵机制。
控制心灵的是恐惧。
童年阴影往往来源于当时让心理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恐惧,自卑,愤怒,羞耻等等
另一方面,
成为受害者,让我们的失败不那么难以面对。挣脱桎梏,又何去何从?
比错误更令人恐惧的,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