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吃饭,有人称往嘴里塞食物,这干瘪的说法有点让人难为情。古人吃饭就有讲究,坐席,桌宴满汉全席的摆放,用餐聚或餐后漱口的道具等一一体现出来。若有人拿着西方的餐具在东方餐厅里“大展身手”,这又是吃饭背后的文化“窗叶”。
古人诗词中常以吃饭,普通人谓之填饱肚子,文墨青客则称其饮食养生,后来引申为精神食粮。“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七度万千。“一箪食,一豆羹”为遥远的人间炊烟。女子吃饭常称“细嚼慢咽”,男子吃饭常称“狼吞虎咽”。当然如今快节奏的社会这两个传统概念里的形容词已渐渐消逝了。若是硬扣在某人头上,那就有点一本正经,老古董了。年轻的朋友们习惯快餐饮食,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曾经某报刊推送的新闻条里说一位外国人来中国后学会的第一句话“你的外卖到了~”可见中国的快餐文化已经流传多广多深多大众化了。
“店家,给洒家来一碗。”水浒传中武松豪饮数百碗酒水,吃的是猪肉香牛排。而那时候的碗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清朝就是青花瓷。
有人说,现在很多人的饮食不规律造成了肠胃不适的疾患,大多是一个原因:没有用心吃饭。
说要好好吃饭,很多人从幼儿期就已经被父母来到了很多遍。“在不吃饭就凉了”让人想到一句挺有趣的谚语――“等你到黄花菜都凉了”。画面若切换到生活中,这是妈妈对其儿子唠叨时的日常,话语里显出一点咄咄逼人之势。“好好吃饭,吃完会有奖励的哦~,相比前面,这个效果通常会好一点,话语里尽显妈妈的慈爱与耐心。
回到好好吃饭 ,后来延伸的意义就开始广泛了。诸如其代名词就是努力生活的说法。
这让我想起某次在魔都某地铁全家吃饭用餐时的场景。一位二十多岁的女生,吃饭一边耍手机屏一边露出着笑意。眼见着事物被干冷冷地往嘴巴洞口塞,我不禁瞠目。